随着临床一线对新冠状病毒肺炎逐步深入的了解,重症患者的一些问题变得突出了起来。

炎症风暴,这是个新词,以前未见提及。炎症风暴主要描述的就是病人前几天还好好的,突然情况就急转直下,陷入严重的呼吸困难和多器官衰竭。这意味着病毒进入肺内非常容易,既没有引发很严重的“表证”(包括发烧、肌肉酸痛、鼻塞、流涕等症状),也没有引起很突出的“里证”(包括咳嗽、咯痰、胸痛、胸闷等症状),这些症状都不显著,从而造成了极大的欺骗性,让医务人员误以为病情并不严重。按照辨证论治的原则来说,既然症候较轻,用的药比如也轻,无论是药物剂量还是所选择的药物的峻猛程度,都会相对轻拿轻放一些。

当病毒骗过防御机制开始在肺内以一个非常快速的增量方式大量复制之后,可能数小时或一天,患者就明显表现与之前不一样了,出现了严重的呼吸障碍,拍CT也显示出肺白片。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病毒从肺脏内部启动了警报,与通常的病邪自外而内的启动肺脏警报的方向完全相反。由于病毒大量复制(中医理解成疫厉之气入肺后的大量聚集)后对肺脏的破坏,肺脏出于自我保护,开始急剧的内收,通俗点说就是缩紧,不舒张,持续性的内收状态。这种状态就造成肺脏内大量血液和液体的聚集不流动,进而产生肺内积液、积水、积血,因为产生的速度非常快,所以很快病人的症状就明显加重了,拍片子的时候就会看到大片大片的白色阴影。当看到这种影像结果的时候,往往病人的情况都是比较严重的了,CT上白色阴影的面积越大、越广泛,就代表这个病人的情况越糟糕、越严重。

如果在这个时候上大量的补液,不管你是吊各种的抗生素,还是液体支持、能量支持,都可能会造成肺内液体的进一步聚集。因为当肺脏在功能上处于紧缩状态的时候,输入身体的液体越多,肺内就会越是聚集大量的水液,这会造成患者呼吸困难的进一步加重。这里有个中医的概念,叫做“肺朝百脉”,意思就是身体所有的血脉、络脉里面的血液,最后都要回流到肺脏里面去。“朝”就是朝觐的意思,肺是“相傅之官”,是辅佐心脏这个“君主之官”的,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所以全身的血液都要回到肺脏报到。不管你的吊瓶从身体的哪个部位进针,你打手背、肘窝,或者脚背,甚至额头,其实都一样,这些液体都要从血管里面流回肺脏。当大量液体快速进入肺脏的时候,恰好肺脏又处于紧缩防御状态,这时候就可能加重了肺脏的负担,反而将肺脏的功能推向了衰竭的边缘。

在中医里面,肺的一个主要功能是“主宣发”,意思就是肺脏要负责人体的阳气和阴气(阴气来自于液体的气化)向外透发,经过全身的毛孔向外透发,这种透发的状态就是需要肺脏处于一种放松的、持续向外舒展的状态,如果一有外来的风寒邪气袭击了皮肤(皮肤),肺脏也会立即启动防御机制,收紧肺脏,特别是把毛孔关闭,所谓“肺主皮毛”,讲的就是皮肤和毛孔都是受肺脏直接管辖的。这时候如果你喝点姜茶或者生姜红糖水,出一点汗,肺的宣发功能就会恢复,那种放松的、舒展的状态又会回来,你就好了。如果毛孔关闭时间一长,由于阳气透散不出去,你就会发烧,皮肤温度就会上升,这时候你喝一点诸如美林一类的药物,同样是通过出汗来达到退烧的目的。

那么问题来了,当新冠状病毒入侵肺脏之后,引发严重的呼吸窘迫综合征,肺部CT出现大面积白色阴影的时候,咋办?

第一,最重要的,就是要快速解除肺脏的自我紧缩、关闭状态。有人问:那能不能用发汗药来透发呢?答案是:不能。因为透发类药物多用于毛孔闭塞但肺内未见明显淤堵的情况,一旦肺内出现积水、积液、积血等实质性淤堵状况的时候,就不适宜用发汗药了,不管是中药里面的发汗药,还是西药里面具有发汗作用的药物,都是不合适的了。那如何才能快速破解肺脏的这种郁闭、紧缩状态呢?答案是:针刺。软的不行你就来硬的呀!好说不听就动手啊!中医的宝贝:银针!这里简单说几种方法:方法一:冷刺。可以用普通银针来刺一些穴位,比如背部的大椎、风门、风池、风府、肺俞、定喘、大杼等穴,手臂上的曲池、列缺、合谷穴位,如果胸闷喘不过气还可以加上前胸部的璇玑、华盖、紫宫、玉堂、膻中等穴位。如果要加强开肺透表、泻热平喘、宽胸理气的作用,就在针刺的手法上做一些捻转。重点穴位可以采用多针密刺的手法。如果要快速加强肺内气血的流动,避免瘀血形成,那就要加上火罐,在针刺的基础上,给上述这些穴位拔罐,加速这些穴位络属的脏腑和经络的气血流动,旧血去则通瘀,新血来则解滞。这其中如果要加快放血速度,可以用三棱针来针刺穴位,然后再拔罐,这样疏通的速度更快。如果从“通淤”的角度来说,特别是在重症快速进展的早期,水液开始大量聚集肺内的时候,用另外一种方法也是不错的。方法二:热刺。也就是火针,因为能够与水相制衡的就是火,水为阴,火为阳。银针烧红了再刺穴位,其通淤堵的力度和效率要远胜冷刺,可能病人前一秒还在呻吟、喘气、呼吸困难,一针下去病人马上就不怎么喘了,呼吸也顺畅了很多,这种现象在临床中非常多见,其疗效常常是让人感动惊艳的。火针,见效就是这么快!好,我总结一下前面说的:启闭,即开启闭塞,可以直接针刺;通淤,三点水旁的淤,水的淤堵,火针快;通瘀,瘀血的瘀,刺络放血来的快。如何选择,要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来定。部分郁热明显的病人,也可以使用刮痧的方法,让郁热从皮肤及皮下透散出来,为什么这样也可以呢?因为刮痧可以破血,可以让皮下出血,而血溢脉外即可达到泻热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中暑的病人可以刮痧治疗的原因。刮痧泄哪里的热,最主要就是肺热,因为首先是刮皮肤,然后是分不同部位,皮肤就是属于肺的范畴。新冠肺炎重症的病人如果刮痧,首先要刮的就是前胸和后背,前胸是胸骨前的区域,对应区是主支气管、支气管和部分肺组织,刮了可以缓解胸闷气促、呼吸困难;后背主要是双肩胛骨下缘连线以上,大椎骨上缘以下,这个片区主要对应肺脏的后平面,刮了可以缓解咳嗽和憋气。

第二,快速引导水液从肺脏流出。咋引流?破皮插管引流吗?当然不是。我说的是用中药。我一直讲、反复讲针药要结合、针药要结合、针药要结合,这是两把武器,需要结合使用才是真正的中医功夫。银针的使用能够快速破解困局、疏通淤堵,是先锋,是前锋,是先头部队,但是要打赢战争,必须靠中场和后方,靠后续部队,而中药就是后续部队。这篇文章讨论的是武汉肺炎的重症的处理,不是那些轻症、中症患者的处理,所以用药上是不一样的。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中有一张非常著名的方子,叫“大陷胸汤”,方子也很简单,就三味药:大黄、芒硝、甘遂。但是这三味药组合在一起力量可是着实不可小觑,特别是甘遂,我要提醒一下,这是一味非常关键的药物。在药典中,甘遂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来“泄水逐饮、消肿散结”的,换句话说,就是“放水的”。放哪里的水?放胸腔里面的水。所以大陷胸汤这个方子一开始就是为了热气与水气结聚在肺内而设计的。肺内的水气大量聚集,淤堵不通,造成肺内阳气也流不动,水气与热气互相缠绕,氤氲不散,导致患者出现发烧、胸闷、胸口痛、呼吸困难等一系列症状。要缓解肺内短时间内大量的积液积水、肺白影,就需要快速的泄水。注意,古人用字非常讲究,叫“泄水”,和“利水”不是一个概念。我们常用的薏米、芡实、茯苓、猪苓,那些都是“利水”药,是要水液从小便走的。甘遂,是用来“泄水”的,能快速大量的泄,就象水库打开闸门一样,快速的排出,那叫泄。从哪里泄,当然是从大便泄!尿道多细,肠道多宽!所以,在紧急的时候,要泄水,直接让水从大便出来,不必再从小便走了,那个速度太慢了!!!中医讲“肺与大肠相表里”,实际上在经络上肺与大肠又是直接连通的,肺经的下一站就是大肠经。所以,无论是从引导阳气下行,还是引导水液下行,通泄大肠都是缓解肺内热气(阳气聚则生热)、水气聚集最快捷的办法。为了加快泄水的进度,张仲景又在甘遂的基础上加入了大黄和芒硝,大黄能促进大肠快速蠕动,而芒硝这个十水硫酸钠的玩意儿又能够为肠道吸引来更多的水,加速体内水液大量往肠道移动。所以,这三味药的组合,能够快速的缓解肺内积水和积液,应用在扎针治疗的后面是比较合适的。当然了,临床病人虽有共性,但每个人又有各自不同的情况,可以酌情做一些加减,这样针对性更强。

有一些人看到这里可能又会跳出来说,病人那么虚弱,还让病人吃泻药,怎么能行啊,这就跟我说让病人扎针放血有人就说那会损伤人体正气一样。我要提醒一句,这是危重病人,最重要的是要救命,什么方法好用就用什么方法,先把命留住,真要是虚弱可以后面再慢慢调理。这千钧一发的时候,保命最关键。我还要补充一点,如果病情进展非常迅速,那么在喝药的节奏上也要打破常规,不能一天只喝三四次,紧急的时候甚至可以一两个小时就喝一次,或者少量多次进也是一种办法。本来这就不是一个常见病、常规病,都不宜按刻板的方法去治疗,要见机行事。

中医的针灸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中医里面很多外治法都可以归在针灸范围内,比如刮痧、艾灸、刺络放血、针刺、拔罐、推拿等等。再加上中药膏贴敷、中药雾化吸入、中药热熨、中药熏蒸、中药沐足,这些外治方法非常丰富,每一种方法都有独到之处,合理的综合使用能够不断提升疗效。如果中医要全程接管新冠肺炎患者,就应该把老祖宗传下来的多种外治方法用上,而不是只是给病人喝中药。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说要把我罗列的所有方法全用上。到目前为止,还未看到大范围的使用针灸或中医外治方法治疗新冠肺炎的报道,应该说,中医治疗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了几千年,积累的治病方式和方法有很多,都可以挖掘,包括少数民族医学里面也有很多宝贝,比如苗医苗药、藏医藏药、蒙医蒙药,等等。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拙见,仅供参考。

作者简介

郭强中,副主任中医师,中医学博士,《伤寒论》研究专家,医院耳鼻咽喉头颈科副主任医师,广东省针灸学会妇女儿童保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针灸学会针灸与康复结合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咽喉嗓音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