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路上追梦人
——记邵阳市资江学校赴隆回县支教老师曾艳文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袁渊
千里烟尘书香近,异乡耕耘报国情。5年前,邵阳市资江学校教师曾艳文毅然决然离开了华发早生的父母、朝夕相处的恋人、咿呀学语的子女,带着火热的激情、希冀的理想、奋进的青春,从邵阳繁华的都市来到隆回边远的小镇,从市区知名小学来到了县城一般小学,开启了她人生之中的“支教之旅”。在支教的路上,她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梦想。
她五年如一日,师德盈盈,硕果累累,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绩:至年先后三次被评为隆回县桃洪镇中心校师德标兵,两次被评为中心校教育先进工作者,连续3年获邵阳市嘉奖,荣立邵阳市三等功一次,并多次被评为资江学校优秀教师。先后在市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各类征文20余篇,她撰写的支教感悟《在路上》获国家级好论文一等奖,《如何指导家长培养少儿生活自理能力》获湖南省好论文二等奖,《用奋进之笔勾勒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获湖南省好论文三等奖......
投身支教,无私奉献心有梦
有缘相遇天作巧,满怀豪情去支教。年9月,在邵阳市资江学校正干得风生水起的青年教师曾艳文,被领导叫到办公室,安排她去国家级贫困县隆回去支教。其时,她爱人因工作需要经常出差,小孩正好启蒙上学,体弱多病的父母正需要她照顾生活。为了提高贫困地区教学质量,实现她为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美丽梦想,她思考再三,不忘初心,来到隆回县桃洪镇东方红小学,开始了她的支教生涯。
一心尽责不怕苦,无私奉献在异乡。一天晚上,年迈的父亲肺结核发作,胸腔积水,呼吸困难,高烧不退,急需住院治疗,正在加班批阅作业的曾艳文接到母亲的告急电话,只好带着未看完的学生作业,连夜打的回到邵阳,医院,医生一边看病一边责怪老父的子女为何不早点送来住院治疗。曾艳文心里很内疚,整晚守护在父亲的病床边,天刚亮,她见父亲已经脱离危险,想起贫困山区的学生需要,又踏上了异乡支教的征程。年的一天深夜,老父肾结石发作,痛的冷汗直冒,她接到电话赶回医院救治,第二天清晨又回到60公里以外的支教学校,没有耽误学生一堂课。去年12月8日,母亲不幸车祸,经医院抢救无效去世,她怀着悲痛的心情简单办完丧事就马不停蹄回到支教学校。
5年来,像这样因为父母生病、家有急事,夜归晨返,不误教学的现象,每期都有四五次之多。
支教的第二年,她怀上二胎,反应严重,医生要求住院观察,她担任班主任的学生两个月就要毕业了,时间紧,任务重,她硬是“不下火线”,学校领导见她挺着个大肚子爬楼吃力,调整了她的教学任务,只担任一楼的一个年级的数学教学,她仍然主动要求担任两个班的数学教学任务,其时正逢期末考试,她夜以继日,加班工作,直到阅完试卷,由于劳累过度,引起早产,小儿也因此患上肺炎,经抢救治疗才转危为安。她就是这样在支教的事业上,无私的奉献着自己应有的光和热。
教学相长,授人以渔勤追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她支教的第一个班级是六年级班,此前连续4年成为全年级综合成绩最差的一个班级,90人的班级43人不及格,85%的及格学生分数在65分左右徘徊。
面对这样一个困局,她没有退缩、躲避,决心探根索源,找准问题症结。她决定对40多名不及格学生开展一次家访“长征路”,以求“把脉会诊”“对症下药”。学生的家访不仅要面临曲折坎坷山路,还要面对“留守儿童”无人接访,更要面对爷爷奶奶耳聋眼花交流困难等问题,仅仅走访就花费了她47天。家访中,一位名叫范天(化名)的学生给她留下深刻印象。他父母常年在外务工,与卧病在床爷爷相依为命,仅靠每月父母寄回元的生活费勉强维持生活。在这样艰苦条件下,他每天清晨5点起床为爷爷煮饭,放学后还要承担起喂鸡、放羊等重任,但这并不是他最怕的,他最怕的是晚上睡觉再也听不到爷爷的咳嗽声。
同学们缺什么怕什么就是她努力奋进的方向。那次家访后,她改变了以往的严厉态度,对早读迟到的同学,从“批评教育、见家长”变为了“吃早餐了吗?别饿着了”等温暖的问候,从高高在上“等着学生打招呼”变成了“主动亲切向学生打招呼”,从课间回办公室休息变成了课间跟他们聊天、听他们所思所想、帮他们答疑解惑;对本班存在经济条件不好、“留守儿童”居多等现象,她花费数百元私人购置文具盒、本子、笔等奖品,设立“努力”“奋进”等多个奖项,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又一定程度地减轻了贫困学生家庭负担。经过大半年,孩子们课上从“东张西望”变成了“认真听课”。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升学考试成绩得到大幅度提升,全班不及格人数降为11人,综合成绩排名年级第2名。
专心教改,精益求精巧筑梦
“矢志教改,创新开展教学工作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开创孩子们的未来”。曾艳文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支教第二年第三年,她先后负责五年级、两个班级、六年级班的数学。开学伊始,她以当好孩子们“妈妈”的心态,充满激情去工作、满怀真情去奉献、主动热情去交流,认真细致教授每一位学生,积极与学生们打成一片,不仅给予孩子们“母亲之爱”,更教会了孩子们“渔的本领”。
“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过。授课中,为了开启孩子们智慧、发散孩子们思维,她主动收集废旧报纸,与孩子们玩起了折纸游戏——“叠飞机”“造高楼”,看谁能把报纸楼盖得更高、更好,看谁能把飞机飞的更高、更远。一张张报纸,在孩子们的手里,变成了形状各异、富有特色的小建筑,变成了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纸飞机,与此同时,孩子们在玩耍中思维变得更活跃、自信心变得更足,并因此爱上了数学、认可了这个“支教老师”,被他们亲切地称作“妈妈”。在学校举办的多次奥数比赛中,每次都有同学取得较好名次、摘得奥数桂冠。
支教第四年,她负责五年级班,这个班级在学校小有名气,综合成绩也名列前茅。对于这样一个班级,她不仅要让他们的综合成绩更上一层楼,更想让他们更加爱党爱国,用刻苦上进、努力奋进的学习态度回应祖国期盼、承担未来应尽之责、绽放未来幸福之花。她紧紧抓住清明祭奠契机,组织学生们前往隆回县革命烈士纪念碑开展了以“缅怀革命英烈,传承红色精神”为主题的清明祭扫活动,将学生活动与开展“红色工程”有机融合。通过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们增强家国情怀和对党的政治认同,明确肩负的历史使命,强化历史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使学生们懂得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