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下药也就是泻药,能够引起腹泻、或者润滑肠道,促进排便的药物,都叫做泻下药

除了泻下通便以外,泻下药还具有排除胃肠积滞、燥屎以及毒物、瘀血、虫积等有害物质的作用。或者是清热泻火,使得在里的实热通过泻下而得到清解;或者是消肿逐水,让水饮物从大小便排除。

泻下药主要适合里实证,在里的实邪如果偏于下点的当然需要通过排泄的方式排出体外。因此泻下药的主治范围不仅是大便不通,?还包括里有实邪。

根据泻下药作用的特点和作用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攻下药、润下药和峻下逐水药。

泻下药的使用需要注意的是,有里实兼表邪的,如果里实不如表邪严重的,需要先解表邪,后通里实,或者是表里双解,这样才能避免邪气内陷。如果里实严重表邪比较轻,也可以先解表邪。

如果里实兼正虚的,需要和补益药同用,攻补兼施,这样才能攻邪而不伤正气。

攻下药和峻下逐水药作用猛烈,应该中病即止,多吃容易损伤正气。另外妇女胎产期、经期,年老体衰,脾胃虚弱的需要慎用。

用了泻下药以后,可以导热下行,通过粪便排出体外,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当然了,下部的出血,就需要另当别论了,有一些也能用,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

对于痢疾初起,下痢后重,这类情况也是实热作梗,因此也可以使用泻下药来消除实邪,邪气消除以后痢疾自然会停止。这往往也被叫做通因通用。

热病用热药,寒病用寒药,就是通因通用。同样,痢疾用泻药也是通因通用

如果有肠道寄生虫,用驱虫药配合泻下药,驱虫药把虫子打的迷迷糊糊的不一定能杀死,然后泻下药就排出体外了。

中医有六腑以通为用,不通则痛的理论,因此临床上常用泻下药配伍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药物,来治疗各种腑实证,比如胆结石、胆道蛔虫、胆囊炎、急性胰腺炎、肠梗阻等急腹症,效果往往还会很好。

泻下药的使用需要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让病人有一个心理准备,这样方便病人接受。很多病人服药后腹泻就会认为药不好,因此也有人说“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攻”。这个思想工作还是要做。

攻下药

番泻叶

番泻叶有番字,是外国舶来品,现在两广和云南也有生产,但是这个药毕竟是外来品,使用的晚,因此对于药效总结的也比较少,之前我曾听一些人介绍番泻叶就说这个药就是单纯泻药,没其他的作用。

查资料也是,没多少介绍,运用也少,就是病人说大便难的时候会考虑放一些。

番泻叶甘、苦、寒。归大肠经。功效泻热通便,消积导滞,利水,解痉

番泻叶的气味不大,但是比较独特。味道也不大,也有说微苦。因此被标注为甘、苦,无论是微苦也好,甘、苦也好,都说明这个药的作用没有那么剧烈,性质比较和缓,而偏于补益。

番泻叶还具备一定的黏性,我们都知道,有粘性的药物一般偏于养阴,最起码不伤阴。这是番泻叶有别于大黄、芒硝和芦荟的另一方面

我们看番泻叶的具体作用,首先就是用于热结便秘,番泻叶的性质和缓,能消导积滞,因此更适合老年便秘和习惯性便秘,常用小剂量泡服,起到缓泻通便的作用。

当然,也能够用于热结便秘,腹满胀痛的情况,可以单独使用,或者是配合枳实厚朴使用都可以。

因此《现代实用中药》说:番泻叶,少用为苦味健胃药,能促进消化;服适量能起缓下作用;欲其大泻则服4-6公分,作浸剂,约数小时即起效用而泄泻。

需要注意的是,番泻叶除了泻肠通便以外,还能够治疗腹满胀痛和饮食积滞不行。

番泻叶还能够泻下行水消胀,因此能够治疗腹水肿胀,二便不利,单独使用番泻叶或者配伍牵牛子、大腹皮也可以。

需要注意的是二便的关系,有的人就是小便多,大便燥,从而导致大便硬结,比如医宗金鉴就提到“小便数多知便硬,无苦数少是津还。?”这类的情况就不适合用番泻叶,用了也会通便,停药还是便秘。

同时泻二便,是番泻叶的一个重要作用。

番泻叶还有解痉的作用,这是因为番泻叶含有箭毒样作用,能够使得肌肉松弛,从而达到缓解痉挛的作用。

另外还有人说番泻叶有止血的作用,能够用于消化道出血,这个作用机理刚已经讲过了,现代研究番泻叶也的确有止血的作用。

关于番泻叶的作用大体就是这些,首先是泻下通便的作用,小剂量使用就是通便的作用,剂量大一些就是泻下的作用,是一个两用药。

第二就是消积滞,治疗腹满胀痛的作用

第三就是利水的作用,有一点逐水药的影子,但是和泻下逐水药相比等级不够。第四就是解痉的作用,第五是止血的作用。

番泻叶的作用大体就是这些,这个药甭说还真有点意思,小剂量使用能替代润下药,大剂量使用是攻下药,还带着泻下逐水药的影子

临床使用番泻叶的时候也需要注意,这个药因为太普通了,往往不会留意它的副作用。这方面我大体说几点。

小便多大便硬的不适合使用,刚有提到。另外,番泻叶有回乳的作用,哺乳期不宜。回乳是因为番泻叶把正气都引导下行了,也就没有多余的力量供给乳汁。

第三就是剂量需要注意,一般小剂量用两三克就可以,泡水做缓泻作用,已经方便了的这一天就不再用了。大剂量使用也不宜太大,剂量过大会导致恶心、呕吐和腹痛等副作用。

一般配伍木香、藿香等芳香行气药有助于缓解这种副作用。

第四就是孕妇禁用,寒体质和腹泻体质也需要慎用。

大黄

大黄苦,寒,有油性,有清香气息。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大黄的根有发达的髓步,因此也有叫做锦纹大黄

大黄也称为将军,中药具备将军性格的很多,但是能够称为将军的就是大黄。

大黄味道苦,颜色黄,这一点类似于三黄,而有油性,油性药物往往都具备润肠的功效,大黄那就不是润肠了,就是泻下。

大黄还有清香气息,有气味的往往能升,味道重的往往能降,这个之前讲过。因此大黄也称为是气味皆厚之品,能升能降。

我们看大黄的具体作用,首先是治疗大便秘结,大黄具备比较强烈的泻下通便作用,经常用于治疗大便秘结。但是这个药是一个寒性药物,如果是冷积便秘还需要配伍附子干姜之类的药物来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大黄同时还含有鞣质,这个成分是疮疡结痂药常具备的一个成分,具备收敛的性质,因此大黄除了泻下作用以外,还有收敛止泻的作用,甚至部分人服用后先是腹泻,然后转为便秘。

具体来说,大黄的成分不耐煮,一般煮沸就行,如果煮三五十分钟,锅里剩下的就是止泻药了。

如果用大黄做散剂,本来应该用10克大黄解决的问题,用两三克就能解决,这样大黄所包含的泻下成分就不会因为高温而破坏。

如果你是用大黄来活血化瘀的,不需要它泻下,可以让?病人煮久一些,或者是用炮制品。

大黄还可以治疗胃肠积滞,湿热泻痢。这个不用多解释大家也都能够明白。需要注意的是,湿热性质的疾病本身夹湿,湿气是不能快速清除的,因此清湿热就需要用制大黄,让它缓泻,这样湿气才能够逐步排除体外。如果用生大黄,量再大点,热排出去了,湿就留下了。

泻下,和在泻下的时候清除体内的积热,是大黄的两个主要作用,因此说大黄能清热泻火,但是这个词用的又不完全正确,大黄的清热是清血分热,往往里热炽盛,心烦躁扰,积热成毒,甚至神昏谵语,用大黄都会有很好的疗效。不见得喝了一副大黄汤就会怕冷。因此大黄清血分热的作用更好,清气分热的作用相对比较差。

清气分热才叫做清热泻火,比如石膏知母,学过伤寒论的都知道,气分热用石膏知母,等到热毒消耗胃肠津液,导致便秘了,才用大黄。

所以说大黄清热泻火这句话有点问题,说清热凉血更好一些。

大黄能够治疗神昏谵语,而且可以治疗躁狂性质的精神病。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过这样的精神病,狂躁,打砸物品,骂人毁物,晚上不睡觉到处转,一个晚上就能毁掉不少东西,附近的小孩子都怕遇到他。

我十几岁的时候我们这边有这样一个精神病,我当时还没有接触中医,就是主张给他用泻药,不过我那时候小,也没人听我的,后来这个人拿了一瓶农药当汽水喝了就死了。

这种情况的精神病,就是用泻药来治疗,而且不要纠结大黄用三克还是用五克,用就拿几十上百克煮水,水开了就成,不要久煮,让他拉厕所去吧,看他还胡折腾不。

这样不仅是泻肠,也是泻热,热没了,心里凉爽了,精神病也就好了。

大黄的第三个作用是活血化瘀,这种作用也非常好,大黄既可以清无形的瘀血,也就是通过舌像判断有瘀血,还没有形成结块的。也可以治疗有形的癥瘕积聚。

大黄原本是泻药,泻肠胃也被称为是推陈出新,旧的排走了,再来就是新的。大黄活血化瘀也具有推陈出新的作用,能够消旧血,生新血,不是三棱莪术那样清瘀血伤正气的那种。因此大黄的应用范围更广,它的清瘀血的作用甚至比教科书后面整个一章活血化瘀药都强。

因为大黄是泻药,它活血化瘀以后,死血会化为腐浊物随粪便排出,这是给瘀血一个出路,而其他的活血化瘀药就是把大血块变成小血块,小血块变成碎血块,并没有解决出路问题,因此效果没有大黄来的更加直接。

大黄还有芳香的气息,芳香药物一般都具备行气和散气的作用,因此大黄除了能够给瘀血一个出路以外,还能够散结气,这也是大黄能够治疗癥瘕积聚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方面可以治疗很多病,比如子宫肌瘤,产后恶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等各种的瘀血症状。特别是用于有形的结块,积聚,大黄的效果很好。

同时大黄还有止血的作用,这一点类似于番泻叶,大黄也是通过泻血分热来止血,特别是用于止上部的瘀血,效果会更好。

大黄还有利小便的作用,《医学衷中参西录》说大黄清气可以开小便,服用大黄以后尿黄,说明这个药也入小便。这个说法有些牵强,但是大黄利小便是真的

因此大黄能泻热退湿,从而治疗湿热性质的疾病,刚有提到治疗湿热痢疾,还可以治疗湿热黄疸,淋证,等其他的湿热性质的疾病。当然,治疗湿热性质的疾病需要用制大黄,不能用生的。

大黄的炮制品最常用的是酒大黄,酒大黄就是把大黄用酒拌后炒。

经过酒炒以后,大黄的泻下作用减缓,而借助酒力上行,可以用于治疗上焦的实热病症,比如血热妄行导致的吐衄,火热上炎导致的目赤肿痛等疾病。另外酒能行气,大黄借助酒力可以增强活血化瘀的作用,一般癥瘕积聚都开酒大黄

再就是熟大黄,熟大黄是大黄上锅蒸的结果,和蒸首乌、熟地黄的制作方法类似,有的时候也可以用酒拌后蒸。

大黄受热后有效成分会分解,蒸大黄这种炮制方法来说,泻下的作用会进一步减缓,大黄的寒凉也随之消失,因此蒸大黄就能避免导致腹痛的副作用,同时增强了活血化瘀的能力,多用于下焦瘀血证,比如腹部肿块,闭经,等情况。

酒大黄和蒸大黄,泻下作用都比较和缓,一个是借助酒力上行,一个是沉降下行,这是两种炮制方法的主要区别。

再就是大黄炭,主要用于出血证。

临床用到的还有醋大黄,经过醋制以后,大黄芳香气息消失,转而比较收敛,泻下的作用也比较和缓,转而偏向于止痛和活血,醋还增加了大黄消积的作用,可以用于食积痞满,产后瘀滞,癥瘕积聚等食积性质的和疼痛性质的疾病。

在市场上还有一种清宁片,是把大黄用大火煮烂,煮成泥状,然后晒干,打粉,再调和黄酒、蜂蜜,做成药粉团子,再做成药片。

经过这么折腾以后,将军也磨没了性子了,由于加了蜂蜜,泻下作用还有,只是进一步和缓,而偏向于补益,适合年老体衰,大便秘结,饮食停滞,口干舌燥的患者。

你看中医这种炮制方法,真拿一些清宁片给你,不说制作工艺,你就猜不出是大黄制作的。

大黄本身没有多少毒性,但是毕竟是一个泻药,因此在用量上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一般情况下,如果按照每天两次软便的治疗要求,大黄也就是用五六克,如果是需要剧泻,剂量就可以加大,可以大到几十克,用于泻下的时候需要配伍理气药,要不然会肚子疼。

如果是需要患者泻下,可以开生大黄,或者是酒大黄,一定要注明后下,煮沸就成,不能久煮。如果不需要那种泻,可以开制大黄,要求患者煮半个小时以上

只要是药里面有大黄,就必须注明煮药的方法。

大黄也称为将军,因此处方经常写“生军”、“酒军”,也就是生大黄和酒大黄

大黄的用量可以比较大,比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有这样一个记载,医学衷中参西录是民国的书,很多药物用的剂量还比较保守。

有一个人患了一种奇病,后背肿热,需要光着身子,穿一个布丝就会觉得热的受不了。后来遇到一个医生,一次开了十斤大黄,煮了十碗水,让病人敞开喝,喝了几天以后这十斤大黄都喝光了,病也就好了。

这个病例每天服用的大黄最起码也是几十克了

我再举几个其他的例子

生大黄30克,锻牡蛎30,蒲公英30,煮水以后灌肠,每天一次,治疗肾衰竭和尿毒症

生大黄粉装胶囊,每次两颗,每天三次,一个月作为一个疗程,治疗高脂血症和肥胖症

一号胶囊大概三个等于一克

生大黄粉每次3克,每日三次,治疗急性肝炎。

芒硝

芒硝就是河边的白碱,这个就不用发图了吧?

芒硝的化学成分是Na2SO4·10H2O,十水硫酸钠

学过化学的都应该知道,芒硝的溶解度非常高,而且伴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增长很快。

天然的十水硫酸钠结晶叫做朴硝,含有杂质,用20斤萝卜切成片,放到锅里煮透,加斤芒硝,煮到芒硝完全融化,然后过滤,得到的芒硝水用一些方法再结晶,所得到的就是芒硝。

芒硝风干以后就是玄明粉,也就是无水硫酸钠

这是芒硝的炮制方法

但是现在药店的芒硝就是提纯品,没放萝卜,这一点可以通过芒硝的价格看出来,这一点需要注意。

硫磺、芒硝、木炭粉在一起是原始火药的成分,所以在十九畏的第一句话就是:硫磺原是火之精,朴硝一见便相争。芒硝和硫磺禁止出现在同一个方子里面,这一点需要注意。

人家找你看病,你总不能开一副炮仗药给人家吃吧?

芒硝是流水中的硫酸钠在冬天溶解度急剧下降的情况下析出,或者是夏天日晒析出,因此古人认为芒硝是水的精华。

芒硝咸、苦,寒,归胃、大肠经。功效泄下通便,润燥软坚,清热消肿。

芒硝作为一个泄泻药,作用机理和大黄不同,它就是一个高渗盐,通过增加肠道内的含盐度而析出肠液,同时携带热量。因此芒硝泻热通便的作用非常好。服用大黄有不泻的,但是用芒硝一定会泻,就是因为它是一个化学物质。

同样的道理,芒硝是强迫肠道分泌水液,一旦使用过度,肠道不能正常分泌水分,就会析出一些精华物质,肾精,或者说是小肠主液,大肠主津,把这个津液泻掉。因此过度使用芒硝会消耗精气。

昨天有提到用大黄治疗躁狂型的精神病,实际上用芒硝治疗这种精神病效果更好,因为这种精神病往往给药困难,三五个人未必按得住他。但是芒硝就具有隐蔽性,可以代替食盐使用,患者不容易察觉。效果也很好

有这样一个病例,一个女子患了狂躁型的精神病,开的药根本不喝,又强行灌药,这个女子竟然把碗咬破了,很难灌下。然后用芒硝煮萝卜给她喝汤,几天以后精神病就好了。

还有一个病例,一个老太太患了失眠症,烦躁不寐,五心潮热,脉象烘实。用一钱芒硝配两钱面粉做丸子,早晚各一丸,半个月就能睡的很好了。

这两个都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病例。

芒硝的这种泻热的作用可以治疗的疾病很多,大家有时间可以留意一下。

当然了,使用芒硝的时候需要注意,芒硝需要配合理气药,泻下的作用才会通畅。一般情况下可以配伍莱菔子、枳实、厚朴等理气的药。

芒硝味咸,咸寒软坚,咸味药往往具有软坚散结的作用,因此芒硝也多用于积聚,结块类的疾病。

比如用芒硝60克,大黄粉30克,装到布袋里面,贴敷治疗急性乳腺炎

芒硝60克,青黛30克,加上适量面粉,开水调和,外敷治疗睾丸炎

玄明粉50克,白蜡克,研细粉撒在结膜囊上,治疗角膜翳。注意这个白蜡不是石蜡,是虫蜡。

芒硝的作用主要就是这么两个,泻热和通便算是一个作用,不能掰开。软坚散结算是另一个作用。

由于芒硝具备软坚散结的作用,因此孕妇禁服,哺乳期也慎用,不宜和硫磺、三棱同用。

另外芒硝的软坚散结作用还可以用于治疗结石,也就是用芒硝配伍皂矾,使用,治疗胆结石和膀胱结石,以及钩虫病、黄疸性肝炎等疾病。

芒硝的作用大体就是这些。临床使用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芒硝不是一个好药,不像大黄那样能够维持小剂量长期使用。如果要长期用芒硝,需要做成丸剂,比如刚说的掺面粉做丸。

还有一个药叫化痰茯苓丸,也用少量芒硝做丸,剂量也是控制到很小,基本感觉不到含有泻药。

芒硝能够速溶到热水中,因此在煮药的时候芒硝都是单独包装,等别的药煮好了,芒硝放碗里,用药汤冲化就可以了,不需要煮芒硝。

如果内服的话,芒硝的用量不能太大,我这边教科书说的是10到15克,这个剂量已经不小了,除非是热毒炽盛的疾病,一般都是用几克的剂量。

芦荟

芦荟,味极苦,有特殊臭味,吸潮,性寒。归肝、胃、大肠经。功效泻下通便,清肝泻火,杀虫疗疳。

芦荟本身虽然有苦味,应该算不上极苦。中药所说的芦荟是指芦荟的植物割取叶子,收集叶子上流出的乳汁,然后浓缩成阿胶的样子。

实际入药的是芦荟胶

浓缩成芦荟胶以后,苦寒性质就可以想象了,因此芦荟可以想象成是大黄和苦参的中和物。

因此芦荟的这种泻下作用,是清肝火泻肠胃,最适合的是肝火旺盛导致的热结便秘,烦躁失眠等症状。当然了,如果胃本来就是寒积,用芦荟泻的肯定更痛快,但是这不是治病的法子。

芦荟清肝火的作用还能够治疗肝经实火,头晕头痛,烦躁易怒,惊痫抽搐等症状,这方面可以和龙胆草配伍,比如当归芦荟丸。

芦荟还可以治疗小儿疳积,比如肥儿丸,芦荟虽然苦,做成丸子给小孩子吃也不至于吃不下去。只是芦荟的寒性,不太可能具有开胃助消化,而更多的是杀虫除积的作用,特别是肠道的寄生虫都喜欢暖和的地方,芦荟苦寒,能够有驱虫甚至杀虫的作用,就算是杀不死也没关系,芦荟泻下作用很好,能把虫子打的晕晕乎乎的排出去就算是成功了。

因此芦荟治疗的小儿疳积,更适合虫积所导致的那种。

芦荟的作用主要就是这两方面,一个是治疗虫积导致的小儿疳积,再就是治疗肝实火导致的便秘等症状。

以及肝经实热导致的癫痫、烦躁易怒、头晕头痛,上焦出血,牙痛等情况

就芦荟的这些作用来解读,范围还可以更宽一些,但是很多症状选择其他药物更加有效,就没有必要使用芦荟来治疗。

另外芦荟还可以外用,外公的话可以直接用芦荟汁液涂抹,就省了很多麻烦

芦荟外用可以治疗银屑病、烧烫伤、痤疮、脚鸡眼等疾病。芦荟外用的时候注意先要做过敏性试验

芦荟的作用大体就是这些。现代研究认为芦荟还有抗癌和抗艾滋病的作用。

中药芦荟本身是浓缩汁液,因此用量一般比较小,一般也就是几克

芦荟也是孕妇禁服,脾胃虚弱和食少便溏的禁用,这个不用多说。

润下药

润下药大都是种子或者种仁,富含油脂,味甘质润,能润滑大肠,主要用于老年津枯、产后血虚、热病伤津以及失血等所导致的肠燥便秘,肠液津液。

润下药大都质润,性质上比较柔和,没有大黄芒硝那种霸道的气势,适应症是偏于虚的症状,以及慢性便秘

润下药在临床使用的时候如果兼血虚的应该配伍补血药,如果兼气滞的应该配伍行气药。

火麻仁

火麻仁是大麻的种子,大麻大家都知道,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毒品,现在已经列入了禁止吸食的名单。火麻仁作为大麻的种子,虽然没有成瘾性,但是也具备一定的毒性。

火麻仁,甘,平,有小毒,归脾、胃、大肠经。功效润肠通便,益气滋阴,活血通淋

火麻仁的油脂非常多,如果是用纸包药材的话,很快就能够把纸张浸透。因此对于体虚便秘,往往会首先考虑到它。

火麻仁善于润肠通便,而且兼有滋阴补虚的作用,因此经常用于老人、产妇。体弱津血不足的肠燥便秘,比如《兰室秘藏》的润肠丸,《伤寒论》的麻子仁丸,等。

火麻仁还具有活气血、利小便的作用,但是这方面很少有人来使用,一般都是作为火麻仁的辅助作用来使用。

现代研究,火麻仁具有降低血压,调节血脂的作用。

总的来说,火麻仁这个药在辩证方面比较单纯,体质偏于虚的患者,用大黄芒硝不合适的,基本上就会想到了火麻仁。

但是在临床使用的时候需要注意几点,首先就是它的毒性,开药的时候需要炒制。当然了,现在药店提供的大都是炒过的火麻仁,稍微留神一些就可以。

再就是火麻仁的名字,有一个火字,虽然说性平,但是有一部分患者服用后的确会表现上火,这方面我还就遇到过。

关于火麻仁的用量,我的教科书上写的是30克,这个剂量已经很不小了,用火麻仁就是为了润肠通便,能达到通便目的就可以了,再多用也没有意义,因此一般不用大的剂量。但是火麻仁的性质要相对温和,开太少了未必能够达到通便的作用,一般起手的用量大体也就是10克。

郁李仁

郁李仁辛、苦,平。归脾、大肠、小肠经。功效:润肠通便,下气利水

这个下气本质是降气,也有行气的意思

按照中医的性味,辛开苦降,辛味药往往具有发散的作用,苦味药往往具有降气的作用,郁李仁则同时具备两方面的作用。而它的实际口味就是微苦,苦味不重

郁李仁也是一个多油脂的药物,能够润肠通便,而治疗便秘。和火麻仁不同的是,火麻仁偏于活血,而郁李仁偏于行气降气,还能消肿利水,因此郁李仁所治疗的肠燥便秘是偏于气滞的类型,或者是二便不通的情况。

火麻仁是偏于补的,但是郁李仁就没有这种补的特性,而更偏于气滞和水肿,这两种也都是实证。

昨天有提到火麻仁也有利水的作用,但是不是主要作用,也很少有人用这方面的作用,而且火麻仁名字有火字,在利水方面毕竟差一些。

而郁李仁利水的作用就非常好,可以用于治疗大腹水肿,面目、四肢水肿,小便癃闭等水肿实证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就是大腹水肿也能便秘?

虽然不排除这种可能,但是郁李仁所治疗的大腹水肿不见得就会便秘,没有便秘一样使用,用了郁李仁能大小便同泻,泻大便也是泻水,这个不用纠结,有水肿用就可以。

郁李仁的名字有“郁”字,因此这个药还能够入肝胆,散郁结。这方面的报道很少,如果遇到了大家可以体会一下。郁李仁解郁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胁腹胀闷,卒心痛,头风头痛,鼻渊流涕,等气机不通的症状。

在行气的方面,郁李仁以降气为主,因此还可以治疗气逆咳喘,能坐不能卧

这个咳气上逆,今年遇到农村人,那个就是典型症状,坐着轻,躺下就非常严重,就是肺气上逆,坐着的时候气还能下去一点,躺下以后身体平了,整个肺气就都涌了上去,造成喘逆,甚至还大脸盘,肿眼泡,我都叫青蛙病的。

遇到这种情况,虽然不一定用郁李仁,但是都要用降气药

在现代的动物实验中,郁李仁具有镇咳祛痰的作用,说的应该也是这个。

郁李仁也是果仁,现在多是生用,生郁李仁作用比较猛烈,泻下的作用、降气的作用和利水的作用都比较猛,因此适合用于实证。如果是炒了的郁李仁,这三个方面的作用都会趋于缓和,更适合年老体虚的患者。

另外,生用有的时候会导致腹痛,炒后就能避免这个副作用

由于郁李仁本身是润下药,泻下作用并不强烈,因此大部分时候都是用生的就可以了。

在唐代有这样的记载,有因为受惊而失眠的患者,用了很多药都不见效,用黄酒煮郁李仁15-30克,煮10分钟,然后去酒,用郁李仁,往往就会有效。

郁李仁的剂量,我的书上说是5-12克,如果用于润下,这个剂量差不多就够了,如果是癃闭水肿,这个剂量就太少,还需要增加。

峻下逐水药

峻下逐水这类药物通常都是有毒药物,泻下的作用都非常猛烈,同时能够使得体内潴留的水液伴随大便排出,部分药物还有利尿作用,因此适合用于水肿、臌胀、积液等疾病。

经常是用其他药物不能解决的疾病,才会想到这些药物。

这几个药物都属于项羽样式的,力大无比,用的好了攻坚克难,用不好损伤正气。因此要中病即止,不能久服,体质虚弱的慎用,孕妇忌用。

这类药物如果是剂量大了,不仅是泻便和利尿,还能催吐,甚至鼻涕眼泪都能出来。再严重的还有可能中毒,因此使用的时候都需要谨慎。

如果是邪气实而正气不足的,应该先补正气,再泻水肿,或者是攻补结合,一定要注意顾护正气。

甘遂

甘遂苦、甘,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功效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实际味道是微甘而辣,尝的时间久了麻舌。

学过伤寒论应该都记得十枣汤这个方子,用甘遂、芫花、大戟三个药,枣汤送服。

实际上甘遂的主要作用也就是用于治疗水肿胀满,臌胀,胸胁停饮等疾病。教科书说的是用于治疗身面浮肿,大腹水肿和胸胁积液,实际上水肿类别的疾病甘遂能治,但是其他药物也能治,不到迫不得已一般都用其他药物了,而积液病就必须用甘遂这类的药物来治疗,利水消肿药没多少效果。

因此必须用甘遂来治疗的是积液类的疾病,比如胸腔积液,脑积液,肝腹水这一类的疾病。

在运用甘遂的时候需要注意,生甘遂太过霸道,一般不入煎剂,都是做成丸子或者药粉装胶囊来服用。甘遂内服的时候,为了减少对胃的刺激性,一般都需要用醋制,我们知道,醋有几个方面的作用,解毒,止痛,酸性收敛而防止甘遂泻的太过,经过醋制的甘遂药性比较缓和,内服才更适合。

特别是用于治疗水肿或者其他的不需要那么霸道药物的疾病,更是需要用醋制甘遂。

甘遂能够利水通便而消除水肿积液,因此也能够治疗小便不通或者的二便不通,可以用甘遂末、生面糊调敷脐中和丹田,并且艾灸三装来治疗。

甘遂能够消顽固积液,因此也能够涤荡痰涎,这两者就是积液稀而痰涎稠,本质都是水液不能代谢而导致的产物。甘遂能够用于痰热上扰,蒙蔽清窍而癫痫发狂的患者,可以和安神定惊的朱砂一起研粉吞服,或者是做丸服。

甘遂利水肿的作用很强,因此也经常外用治疗湿热壅滞的,痈肿疮毒,而能够消肿散结,甘遂外用一般用生品。

甘遂这个药非常霸道,因此有一些本来不属于水肿类的疾病,有人也会用甘遂来尝试,比如用来治疗白血病和癌症等,这方面有报道,但是还在探索之中。

临床使用甘遂的时候需要注意甘遂和甘草不能同用,两者属于十八反的药物,藻戟遂芫俱战草,说的就是

关于甘遂的用量,教科书说的是每次0.5-1克,一号胶囊大约每三个一克,因此在临床上经常用两个或者三个胶囊来表达用量。甘遂的有效成分不能煎出,因此一般不入汤剂。

京大戟

大戟这个名字,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借用这个名字,是这个药难喝,就像戟扎喉咙一样刺激嗓子。

大戟,苦、辛,寒,有毒,归肺、脾、肾经。功效泻下逐饮,消肿散结

大戟这个药的苦味并不重,但是刺激性比较重,因此标注辛味

大戟和甘遂在功效上接近,所不同的是,大戟的刺激性更大,因此对于消化道的水湿痰饮的驱逐能力更强。而甘遂泻四肢经络水肿的能力更好,因此甘遂还能治疗痰热上扰蒙蔽清窍的癫痫发狂

还有一点区别,甘遂的有效成分不溶于水,因此只能入丸散剂,而大戟可以入煎剂,虽然入煎剂的用量也不能太大,一般就是1.5-3克。

入丸散剂就是每次1克左右

大戟外用也能够消肿散结,但是外用不用京大戟,而是多用红大戟。

现在药房红大戟更多一些,如果用的话最好问清楚

两者相比来说,京大戟泻下逐水的能力更强,而红大戟消肿散结的作用更强。

现在虽然也学这个,但是能有几次机会给你用大戟这种毒药泻下逐水啊,因此更多的是用于消肿散结,所以更多的也就是用红大戟。

大戟在炮制上和甘遂一样,也是醋制可以减少刺激性,内服多醋制,外用多用生的。

芫花

大戟和甘遂用的都是根,芫花用的是花入药。

芫花,苦、辛,温,有毒。归肺、脾、肾经。功效泻水逐饮,祛痰止咳,外用杀虫疗疮。

甘遂和大戟都说消肿散结,芫花这个药就没提到消肿散结,这是芫花和甘遂大戟之间的一个区别。

芫花比较是花,相比于两个根而言,芫花气更轻,在味道上有点甘味,也有点辛味,要说一个花蕾有多么苦也是不可能,毕竟它不是用的根

甘遂、芫花、大戟三个药都是泻下逐水药,本质上来说泻下药都是降气的药。但是芫花作为一种花,又具备花的一些特点,因此在作用上更偏于上焦,更擅长泻胸腔的痰饮

大戟泻脏腑之水湿,甘遂行经隧之水湿,芫花偏泻胸肺之痰饮。这是古人对于三个药区别的论述。

因此芫花除了能够治疗水肿积液病以外,还能够治疗胸胁停饮导致的咳喘,胸胁引痛,心下痞硬等症状,现在还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比如用十枣汤和参夏汤加减化裁的祛痰止咳冲剂,成分是芫花、甘遂、大戟、大枣、党参、半夏等药

相比于甘遂和大戟来说,芫花的毒性更强,因此兼具杀虫疗癣止痒的作用,能够外用治疗头疮、白秃、顽癣、痈肿初起、冻疮等外科疾病,还可以调敷治疗牙疼

芫花外用还被用于引产。

芫花也有抗白血病的作用,这些都是现代的一些运用

补充一下,刚提到治疗冻疮,冻疮本身是属于寒的,而芫花也是属于寒,但是芫花能消肿,因此用芫花治疗冻疮是用芫花、甘草、花椒各10克,开水浸泡五分钟,然后把有冻疮的手足放进去浸泡30分钟,每天一次。

甘遂、芫花、大戟这三个药都是有毒药,虽然各有擅长,但是为了规避毒性,往往采用三个药复合使用的方法。

三个药复合使用,在现代制剂学上是一种很常见的毒性分散方法,这里我介绍一下。

比如说大家经常有一个困惑,买的小厂子生产的便宜食品,含有的添加剂反而少,而买的很多名牌产品,生产原料里面都是添加剂。我看到很多家长都这样教育孩子,不要吃那些垃圾食品,那里面都是添加剂,其实这是对于毒性分散原则的不了解。

比如说防腐剂,这个大家都了解,就比如说做火腿肠吧,如果不放防腐剂,可能用不了几天火腿就酸了,因此必须要添加防腐剂。小厂子生产的火腿肠,不懂得毒性分散原则,就用一种防腐剂,经常是用到了上限还不能防腐,解决方法就是超标多用,这样实际是隐含对于身体的伤害。

而大厂子生产的火腿肠,用三个防腐剂,每样减少用量,这样每一种防腐剂的用量都不超标,也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而三个一起用就增加了防腐剂的总含量,从而达到了防腐的目的。

这就是毒性分散原则,也就是用三种或者多种作用相同的物质共同使用,来增加某一方面的作用,而这多种物质的副作用是不同的,因此就能够分散副作用,减少对人体的伤害。

甘遂、芫花、大戟的使用也是这样,如果单独使用一种药物,可能用2克都未必能达到目的,对胃的刺激却很严重,如果三种药物联合使用,每种用1克,就能够达到目的。而这三种药物的副作用各不相同,因此就规避了对人体的伤害。

这三种药物都对胃有刺激,这种副作用不能分散,因此用枣汤送服,就能够保护胃和消化道,避免这种副作用。

这是古人的长期经验总结,也是现代理论所能够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

所以说我们看到的方子大都是这三种药物联合使用的原因。

甘遂、芫花、大戟都有不同程度的消肿散结的作用,因此还会用于治疗恶性肿瘤,当然还需要配合其他的药物。

巴豆

巴豆辛、热,有大毒。归胃、大肠经。功效峻下寒积,通关窍,逐水消肿,逐痰,杀虫,外用蚀疮。

前面学到的甘遂、芫花、大戟都是寒性的泻下药,用于热结腹实,而巴豆是大热的药物,用于寒积腹实的。

X积腹实,这个积就是积聚,堵塞,腹实证,不是一般的便秘,是夹杂气滞血瘀痰结等实质性结聚的疾病。

巴豆大毒,这个都知道,生品巴豆用八分之一瓣就能有非常好的泻下作用,。巴豆的毒性主要是在油脂,巴豆的含油量大约在34-57%,巴豆油对于胃肠道有机体的刺激作用,经常用于腐蚀腐肉、瘢痕等疾病,用的就是腐蚀性。现在的巴豆油制剂就是一个很小的海绵球,吸收有巴豆油,而且能够精确到多少毫克,使用比较方便。

如果口服巴豆油半滴到一滴,就能够产生口腔和胃粘膜的烧灼感,以及呕吐,大量水泻,剧烈腹痛,里急后重。口服巴豆油一滴就能出现中毒症状,20滴就可以致命。

如果外用巴豆油,能烧灼皮肤,整个比硫酸还厉害。

因此现在外用巴豆油,用来软化瘢痕,祛除腐肉,稀释以后可以用来局部皮肤损伤的脱皮药,在美容界用的也比较多。

为了减毒,现在有去油的巴豆霜,经过去油的巴豆霜,不可能达到全部去油,因此还保留了巴豆的部分油性,泻下力有所缓和,刺激性也减少

巴豆还有炒制的方法,炒巴豆可以减少毒性和对于消化道的刺激性,一般情况下可以分为炒黄、炒微黑黄、炒焦紫色、炒黑存性、炒炭等不同的成色。

炒的越过,毒性就越低,泻下作用也就越差,巴豆炭可以作为止泻药使用,用于治疗顽固性慢性泄泻。

汤液本草说巴豆可以通肠,可以止泻,这个止泻说的就是巴豆炭。

千万不要以为吃半拉巴豆拉的走不动路,再吃半拉巴豆腹泻就能好,不是那样的。

现在在巴豆制剂方面有很多进展,比如用巴豆霜做粉装胶囊服用,这样就避免了对于口腔和食道的刺激,将药直接送到胃液里面消化,看看巴豆腐蚀性大还是胃液腐蚀性大

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等到具体案例的时候再说

下面具体说一下巴豆的作用

首先就是用于寒积便秘。巴豆辛热,能够峻下寒积,涤荡胃肠沉寒痼冷,宿食积滞,而且药力非常猛,有“斩关夺门之攻”。可以用于寒滞食积,阻塞肠道,大便不通,心腹冷痛,痛如锥刺,起病急骤。气急口禁,突然厥晕等寒积类的重病。

可以用巴豆霜装胶囊,一般用量就是0.3,一个胶囊,不能太多。

峻就是猛烈,口噤就是牙关紧闭,难以撬开。

这是巴豆的第一个作用

如果用巴豆过量,导致腹泻太猛,可以服用冷粥来降低巴豆的毒性,或者是用黄连、菖蒲、寒水石、绿豆煮水喝,也是破坏巴豆的辛热作用。

用巴豆泻下需要注意不要服热粥、热水,容易助药力,增强泻下的剧烈程度。

巴豆的第二个作用是治疗腹水臌胀,二便不通。巴豆具有通九窍的作用,不仅是通大便,也能通小便。刚有提到人事不省的口噤,也是属于关窍不通。

服用巴豆以后,特别是服用的量比较大以后,会导致严重腹泻,肚子里面的东西泻空了就会泻水,因此巴豆有非常好的泻下逐水的作用,能够搜刮肠道内外的水液,对于血吸虫导致的肝脾肿大、肝硬化导致的腹水等积液性质的疾病都有良好的泻下作用。

水湿痰饮原本一家,巴豆能泻水,因此也能够搜刮剔痰,可以用于一些比较难治的痰饮疾病,比如寒实结胸导致的痰涎壅塞,胸膈窒闷,肢冷汗出等症状。

巴豆劫痰而通利九窍,也能利咽喉,因此可以用于治疗喉痹痰阻,呼吸困难,比如白喉、喉梗阻,哮喘性支气管炎等疾病

巴豆治疗支气管哮喘及哮喘性支气管炎。取苹果1只洗净,用小刀挖1个三角形小洞,另用巴豆仁1粒放入小洞,仍将苹果盖严,隔汤蒸30~60分钟。放凉,取出巴豆仁,吃苹果,喝苹果汤。成人每日吃1个,重症早晚各吃1个,夜间喘息者临睡前吃。8岁以下小儿酌减。可连续服用数周。服后具有止喘、祛痰作用;个别病例可能出现轻微腹泻。

治疗喉梗阻是用巴豆粉吹敷喉部

巴豆用于治疗白喉,吹敷肯定不行了,有可能传染。治疗白喉可以外用,用巴豆泥贴敷印堂穴或颈部扶突穴,当然是用生巴豆,这样患者的这两个穴位就会起血泡,然后把血泡挑破。

巴豆外用治疗痈肿不溃、疥癣恶疮等疾病,这个刚才有一些介绍的

巴豆作为一个剧毒药物,在使用上需要非常谨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治疗方案。下面举一些巴豆的运用,重点看用法。

用巴豆治疗术后肠粘连,腹腔手术后如果还没有排气,禁止一切食物,吃巴豆胶囊也不可以。而且肠粘连有的比较重,有的比较轻,比较轻的患者就不能用药物剂量太大。用巴豆皮3克,干燥后碾压成碎末掺入烟丝中,在手术后8-12小时各吸一只巴豆皮的烟,如果效果不理想,还可以再加一只。

这种方法不直接口服,但是用到了巴豆降腹气的作用,而且用巴豆皮,几乎不含油脂,毒性相对比较小

治疗骨髓炎,用巴豆2-3粒,蒲公英、黄芪、生地黄、赤芍药等药炖生猪脚,每次喝汤30-60毫升。外敷用巴豆仁、野菊花根、地龙、生大黄、露蜂房、蒲公英、黄芪、冰片烘干研末后用茶油调敷患处。

这个方法用的都是不去油的巴豆,用来炖猪脚,典型的南方草医的方法。

治疗泻痢不停,用巴豆一粒,用针挑着烧炭,然后做细粉,用蜂蜡裹了服

巴豆性子最急,但是蜂蜡性子最缓,用蜂蜡融化以后掺入巴豆粉,这样巴豆粉就能够缓慢释放,适合慢性病

治疗急性阑尾炎,用巴豆、朱砂各0.5-1.5克,研细粉贴到阑尾穴上,等待穴位泛红或者起泡,如果不起泡就再换一次。

这是贴敷的方法,阑尾穴靠近足三里,具体可以百度

巴豆的用法还有很多,但是每一个都需要精心设计,驯服这匹烈马,就是要有缜密的思维。

在实际运用中需要注意,巴豆通九窍,因此也能滑胎,孕妇禁用。

再就是巴豆反牵牛,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两者不能同用,这个要切记。

牵牛子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说的就是这个牵牛。

牵牛子是牵牛花的种子,牵牛花俗称喇叭花,也是一种常见的植物。

牵牛子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功效泻水通便,消痰涤饮,杀虫除积。

大家看牵牛的植株,最先想到的就是这个植物太能爬了,这种爬行的植物往往具备通经络的作用。

因此牵牛的作用也具备通利性质,既通利二便,也通气滞血瘀,关节。

但是牵牛用的是子,种子性质沉重,而且味苦寒,因此性质偏沉降,而在作用上偏于通肠胃,逐二便,攻虫积等向下的方面。

泻水通便,涤荡痰饮,这基本上是峻下逐水药的共同特点,牵牛子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我们首先看牵牛子的用量,我这边教科书是3到10克,这个剂量虽然也不大,但是相对于前面几个药来说,前面几个都是1克左右的剂量,甚至按照毫克计算。

因此牵牛子在峻下逐水药中算是一个作用比较缓和的药物。

这个3-10克,如果用比较小的剂量,就是一个通便作用,类似于大黄的情况。如果用比较大的剂量,就是逐水的作用,能直接泻下水样便。

牵牛子同时也有泻小便的作用,特别是用量大的时候,效果比较明显。比如用生牵牛子30克杵一下,滑石15克,先煮滑石三五沸,然后倒入放着牵牛子的碗里,慢慢的喝,一般经过25-40分钟后患者就能畅通的排尿。

这里的牵牛子用了30克,但是只是用滑石水泡了一下,没煮,因此有效成分没有完全溶解,不算是用量超大。杵一下就是放在药杵里面打碎,这样方便种子里面的有效成分溶出。

之所以设计这种方子,是取轻轻之气,牵牛子苦寒沉降,捣碎用滑石粉水冲服,就好像沏茶那样,能够溶解的都是牵牛子最容易挥发和溶解的物质,也就是轻轻物质。

从一个苦寒药利尿,在剂型设计上所花费的心思,值得学习

牵牛子当然也能够治疗水肿病。虽然牵牛子的作用比甘遂大戟缓和,但是总归还是峻下逐水药,因此适合正气未衰水湿实证的情况。比如一气散,舟车丸等。

牵牛子还可以治疗痰饮喘咳。牵牛子能消痰涤饮,因此能够驱逐痰邪。同时牵牛子苦寒沉降,能够泻肺气,因此可以用于肺气壅滞,痰饮喘咳,面目浮肿的患者。比如禹功散

比如一捻金(牵牛子、大黄、槟榔、人参各等分,共研细末),蜂蜜调服,可以治疗小儿肺炎、支气管炎。

比如用牵牛子。明矾、皂荚各等分研细末,生姜汁调,再加点凡士林和防腐剂调成药膏,外敷涌泉穴,可以治疗小儿咳喘。

牵牛子能够通利气血,因此还能够治疗实热积滞。比如员工与治疗肠痈有脓,胀闭不出,用牵牛子三钱,大黄二钱,穿山甲(煅)二钱,乳香、汉药各一钱。俱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服。

这个很像是说的急性阑尾炎

牵牛子还可以用于治疗虫积腹痛。比如蛔虫、猪肉绦虫等肠道寄生虫。牵牛子本身苦寒,又是一个泻药,因此可以直接杀虫,并且借助泻下作用排除虫体,比如《普济方》的牛槟丸

看上面举例的几个方子,牵牛子虽然反巴豆,但是喜欢槟榔,牵牛子的很多作用,槟榔都能做辅助药物

牵牛子的涤痰作用,还可以用于风痰,比如治疗癫痫、中风

用牵牛子、石菖蒲各克,枯矾克,龙骨、地龙适量,研细粉装胶囊,每次3克,每日3次,可以治疗癫痫

牵牛子还可以治疗梅毒和急性的关节炎。

牵牛子作为一个种子,也适用于“逢子必炒”的规则。一般用于峻下逐水、杀虫攻积,适合用生牵牛子,用生牵牛子的时候注意捣一下,这样容易煎出有效成分。

用于治疗痰饮喘咳,积滞便秘的时候,适合用炒牵牛,经过炒制以后药性缓和,毒性也降低了,能够减少对于正气的损伤。同时牵牛的消积滞的作用还带点健脾的性质,因此适合一些没那么急迫的疾病。

商陆

商陆这种植物在中国的南方和北方都有生长,但是主要生长在山区石缝中,沃土中很少生长。平原地区主要生长在建筑垃圾上,根循着砖石的缝隙生长。

商陆也是有毒的植物,红根的毒性是白根的一倍以上,因此入药用白根。

商陆苦、辛,寒,有毒。归肺、脾、肾、大肠经。功效逐水消肿,通利二便,镇咳平喘祛痰,外用解毒散结。

商陆在教科书标注的是苦寒,实际味道说不上苦,比较平淡的味道,如果嚼的久了会麻嘴,因此有的书标注为辛味。

实际上商陆的叶子确实是辛味,苦涩味道的叶子很多见,辛味的的确不多,大家遇到了可以尝一下。选一片小嫩叶咀嚼没问题的,不会中毒,也不会腹泻。

我们看商陆的具体作用,首先是治疗水肿、臌胀,小便不利,还有的说商陆能治疗十种水气,还能祛痰化饮,因此商陆化水饮的作用是比较强的,也是它的主要功用。

第二个作用是通利大便,商陆的确有通便的作用,可是书上举例的都是水肿病,就没说治疗某便秘怎么样,实际运用的病例中也没有这样的例子,可见商陆虽然有泻下作用,但是并没有人当做泻下药来使用。

现代为了减毒,常用醋制商陆,经过醋制以后,增加了收敛性,泻下的作用进一步减弱,而变成了专长利水消肿的药物。

醋制的商陆毒性大概是生商陆的三分之一,指的是急性毒性试验而言。

商陆还有祛痰镇咳平喘的作用,这一点在现代药理实验中也得到了证实,可以用于慢性气管炎的治疗。用于气管炎的治疗的时候,用蜜炙商陆或者做成蜜丸来用。

商陆还有软坚散结的作用,可以用于淋巴结结核、肝硬化腹水、各种肿块痞硬如石,癥瘕积聚,也多外用,治疗痈肿结块类的疾病。

外用当然用生的了。

商陆还有抗肿瘤的作用,可以用于部分癌肿,我觉得对于有积液的癌肿更合适一些。

还有人用商陆来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但用商陆就可以有效。也可以用来治疗牛皮癣,以水湿重的类型和关节病型牛皮癣的疗效比较好。

商陆的作用大体就是这些,主要就是利尿消水肿,比水饮更黏稠的痰也可以化,比痰液更稠的结块,积聚,也能消。

商陆专生长在石缝中,根系循着石缝生长,钻孔逐隙的能力比较强。这种砖石的环境它都可以克服,因此也可以克服石头一样的硬块

商陆不算大毒,本身的毒性就比甘遂芫花低很多,再加上经过炮制以后,毒性进一步减弱,教科书上写的是5-10克的常用量。商陆煎剂给小鼠灌服,每千克体重灌28克的时候,小鼠会死亡一半,折合50千克的人体是克。这种毒性试验肯定用的是生商陆,制商陆的毒性更低,因此不需要太担心。

相对来说,商陆通利二便,特别是利水的作用比较好,对于它的副作用更需要警惕。商陆的中毒也就是洗胃,解毒用绿豆甘草之类的就可以。

千金子

千金子辛,温,有毒。归肝、肾、大肠经。功效泻下逐水,破血消癥,解毒杀虫,抗肿瘤,外用疗癣蚀疣

之前的泻下逐水药里,除了巴豆其他的都是寒性的,千金子是温性,因此千金子更多的是类似于巴豆的温性作用。

千金子也是一个富含油脂的种子药,泻下作用和毒性主要集中在油脂成分,因此内服经常需要去油,去掉油脂的千金子处方写千金子霜。

古方炮制千金子是烤或者蒸,然后压榨,现在有用冷榨的,就像做豆油那样,也能去毒

千金子的毒性不如巴豆,教科书写的常用剂量是1-2克,这个剂量是避免副作用的一个剂量,我这边有一个用千金子治疗晚期血吸虫腹水的病例,每次用药6-10克,,早晨空腹用,但是用药之后会出现头晕呕吐之类的副作用。

学过伤寒论的应该知道,头晕兼呕吐是痰饮为病,因此这个副作用也可以理解为痰饮被剧烈调动的一个过程。当然了,如果用量过大,还会导致腹痛、头痛、烦躁不安、体温升高、出汗、心慌、血压下降等毒副作用,甚至可以发生呼吸、循环功能的衰竭。

我们看千金子的主要功效,首先当然是泻下逐水,可以治疗水肿臌胀,二便不通。千金子泻下和利尿的作用都是比较好的,如果用量大的话,还能产生剧烈呕吐。

千金子不仅是作用于水液,还能够破瘀血,消癥瘕,通经脉

千金子破瘀血的作用可以用于妇科瘀滞导致的闭经,以及其他的瘀血以及癥瘕积聚等病症,比如用于癌症,千金子有明确的抗肿瘤作用。

千金子比较是泻下逐水药物,就算是能够抗肿瘤,在使用范围上也会有所选择,而主要用于消化道的肿瘤。

比如说用紫金锭(千金子、山慈菇、红大戟、五倍子、朱砂、雄黄、麝香制成)治疗食道癌梗阻效果显著,而且能够明显提升存活期

紫金锭在癌肿领域还是一个常用的中药,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读一下鄢荣光的书

千金子还有解毒的作用,这个解毒的范围还比较广泛,比如紫金锭的作用,就包括解一切药毒,恶草、菰子、菌蕈、金石毒,吃自死马肉、河豚发毒,时行疫气,山岚瘴疟,急喉闭,缠喉风,脾病黄肿,赤眼疮疖,冲冒寒冒,热毒上攻,或自缢死、落水、打折伤死,但心头微暖未隔宿者,痈疽发背未破,鱼脐疮,诸般怒疮肿毒,汤火所伤,百虫、犬、鼠、蛇伤,打扑伤折

紫金锭还可以用于治疗小儿癫痫。

千金子有杀虫的作用,这个杀虫主要还是指的血液寄生虫,比如血吸虫病。另外千金子外用还可以治疗蛇伤。

气凉而为水,因此水液属于气分,而千金子还能入血分而通血脉,因此千金子对于气分的闭塞和血分的闭塞都有很好的作用,而被描述为通经络,这种作用也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用千金子2-3粒,去壳捣碎,放到胶布上,哪里疼就贴哪里,可以用于治疗风湿痹痛,也可以用于跌打损伤性质的疼痛。

千金子外用可以疗癣蚀疣,比如用于治疗手癣,可以用紫金锭20片,加食醋50毫升融化,浸泡双手。

千金子外敷还可以用于治疗黑头、去疣赘,要的是千金子油的腐蚀性质。

千金子的用途大概就是这些。在使用的时候需要注意,千金子有毒,一般生品主要用于外敷腐蚀黑头、疣赘,以及用于外敷治疗毒蛇咬伤。内用生品可以用于肝硬化腹水或者血吸虫腹水等比较严重的腹水类疾病,要的是急下逐水。

大部分内服还是用千金子霜,一般做丸散剂,很少有入煎剂的,但是也能入煎剂。

千金子中毒主要是热毒,中毒后还是用泻药来加速毒性排除,比如用硫酸镁导泻,如果是中毒时间比较长,可以用芒硝排毒。

当然了,如果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泻下无度,可以吃冷粥,或者喝黑醋,也可以两个方法都用。

如果是,脉微肢冷,还需要用高丽参急煎顿服来益气固脱。

[下期内容:祛风湿药,欢迎继续







































儿童白癜风早期图片
北京哪个医院看白癜风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