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治白癜风的医院哪家最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2

21

周五

“求你别讲不好的消息!”电话那头的哭声直戳心窝记录人:中医院消化内科刘锦凤护师年2月20日“喂,阿姨您好,请问您是XX家属吗?医院,我……”还没等我说完,电话那头就传来带着哭腔的女声:“医生、护士,求求你先别说,我心脏受不了,求求你不要告诉我不好的消息,我怕我受不了啊!”虽然没能看到电话那头的人正以什么样的状态通话,但这揪心、紧张和充满担忧的声音,瞬间戳中我的心窝。我马上答道:“阿姨,不是,不是,请放心,是阿叔有些生活用品没有了,想家人帮忙带一些过来,医院门口,我们再拿进来”。虽然不是噩耗,电话那边的声音反而更加激动,哭腔更重了。隔着电话,我都能想象到那位焦心的阿姨是如何地悲喜交加。阿姨用颤抖的声音反反复复地说着这几句话:“谢谢你们啊!谢谢你们啊!我代表一家人谢谢你们啊!感谢你们啊……”在这个时候,有多少人和阿姨一样,想尽快得到家人的信息,然而又怕点开手机上那绿色的接听键后,等来的是一个令人无法承受的噩耗。工作多年,病房外,悲欢离合多如繁星,在一次次心灵撞击之后,其实,我已经逐渐学会快速整理情绪投入工作。然而,今天这位阿姨的哭声却一遍遍地在耳畔回响,久久不能散去。“阿姨放心,叔叔在这里挺好的,没事,不用太担心,没事没事。”我忍不住想和阿姨多聊会,告诉她叔叔的情况。可是,我的眼眶也湿润了,声音也颤抖起来。阿姨还在那里一遍又一遍地说着“感谢”,在这些感谢的话语背后,我听出了她的不安和恐惧。因为病人被隔离,家属不能探视,所以他们只能偷偷地担心,默默地祈祷。所有人都一边信心满满地憧憬着家人战胜病毒归来的欢乐场景,一边又因各种报道里面的坏消息而不断联想,将之前筑起的心灵围墙纷纷瓦解。每个人的神经,就是在这样反复的紧绷和突然放下来之间变得敏感和疲惫,我仿医院电话时颤抖的双手和蓄满眼睛几欲夺眶而出的泪水。刘锦凤护师在病区工作不止是他们,病人也是如此。医院,与外界完全隔离,医生护士都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在病房和走廊里飞快地忙碌着,他们难免不安。“我什么时候可以出院,我想回家!”是我这几天从病人那里听到最多的话。新冠肺炎毒目前还没有特效药,病人良好的心态有利于战胜病魔。但是在没有医治好的情况下,他们不能走出病房。因此,除了日常的治疗之外,安抚和宽慰病人情绪,也是我们要承担的非常重要的工作。这次来武汉支援,有8年内科工作经验的我对于一般的治疗操作都可以应付。我本以为我自己可以很快地适应这里的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但是这通电话就像陨石陨落在地表,在我心里留下深深的撞击后的痕迹。它一次次提醒我,病人需要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治疗,他们同时需要更多的关爱和陪伴。我们来到武汉,与武汉人民并肩作战,我们的专业技术是我们的武器,我们的真心付出是病人的良药,我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减少病人的痛苦,也能让患者家属恐惧而疲惫的内心得到安抚。几天前,医院出来,惊喜地看到武汉下雪了。在这座空荡荡的城市上空,无数片洁白无瑕的雪花肆意飞舞着,轻轻柔柔地落在地面上,遮住了柏油马路,遮住了干枯的枝桠,遮住了耸立的高楼大厦,也遮住了这座城市的挣扎。我的病人们啊,你们还不知道外面正是皑皑白雪的银色世界吧?往年这个时候你们应该在陪着家人打雪仗、吃火锅、抑或匆匆忙忙往那温暖的家中赶路。多美的城市啊,武汉!我愿意为你付出最大的努力,只愿你恢复当初的美好!

2

21

周五

金奖银奖不如医院大德路总院急诊科护士彭苏池2月20日,晴。一眨眼,来到湖北已经25天了。我们广东中医医疗队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特别是运用中医特色疗法,让越来越多的新冠肺炎患者受益,很多人因此爱上了中医药,而且很多患者已经符合出院标准出院了。而今天在隔离病区,一位患者阿姨再次体验到了中医特色疗法——刮痧的魅力。查房时,我发现42床鲁阿姨有点不开心。她说这两天头疼头晕得厉害,睡不好。我安慰她,说:“您别担心,我来想想办法!”在详细询问阿姨是否有颈椎病、高血压等病史,头疼头晕的时间、程度、性质等后,又查看了阿姨的舌苔、摸了摸脉搏。综合收集到的资料,排除禁忌症后,我决定运用中医特色疗法——刮痧为阿姨解决这个问题。取来刮痧板,我告诉阿姨刮痧有疏通头部经络、止痛止晕的效果。“刮完之后,您的头部会微微发热发汗,这样经络就通了,通则不痛,今晚您就可以睡个好觉!”我一边给阿姨刮痧一边用通俗的话告诉她原理。……大约过了半个多钟,阿姨的头部和颈项部都刮通透了,我才停下来。“鲁阿姨,现在刮痧治疗结束了,您感觉怎样?”鲁阿姨扭了扭脖子,转了转头,她说:“哎!真的不晕了,刚刚还不敢抬头,现在头有点发热,还出汗了,好舒服,真没有想到你还有这功夫!太感谢了!”阿姨的肯定让我感到无比开心!真是金奖银奖不如患者的夸奖!

2

21

周五

插管抢救,我也曾害怕过记录人:医院心外科主管护师孙慧美从广州来到洪湖,已经一周了,慢慢地开始适应这里的生活与工作了。还记得第一次穿上防护医院感染科的病房,那种闷热、那种憋气,感觉自己就快要窒息了,到现在我可以穿着防护服跟病人交流、给病人打针、参与一系列的治疗,真的感觉自己的适应能力还是蛮强的。昨天医院ICU的第二个班。晚上8点,和姐妹们交完班处理完我的病人,听到沛璟小妹妹在叫我,我赶紧赶过去,本该下班的吴永明教授也赶了过来,原来是13床病人情况危险。吴永明教授一直守在病人身边,他已经8个小时没吃没喝了,曹赛姐姐也赶过来帮忙,我们先用无创面罩给病人辅助,病人的血氧饱和度很快上升到了80%。这期间病人的痰液不停的往外喷溅,别人说这是风险最高的,可是我一点都不害怕。想起第一次床旁气管插管的时候,刘来昱主任和邢锐主任穿着正压防护服,拿着电子喉镜,我和谢红燕护士长只穿了防护服和隔离衣,当时那一刻是真的害怕,怕自己被感染,怕自己真的回不了家,我记得两位主任很关切的说:“在插管那一刻会产生大量气溶胶,你们俩就离远点”,在当时条件比现在更艰难,物资比现在更紧缺,我们都能很好地完成任务,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插管的刘来昱主任很快就位了,相比上一次的装备,这次的装备轻便了一些。刘主任的技术真的是超级过硬,没几秒钟插管就成功了,穿着这么厚重的服装,带着几层眼镜,真是令人敬佩。随后我给病人装上密闭式吸痰装置,继续给病人吸痰,慢慢地病人的血氧饱和度升到了85%,血压也回复到了正常水平。病人的病情慢慢平稳了,现场的医生护士都重重地松了一口气。洪湖的第一例和第二例气管插管是我和谢护士长配合的,第三例是我和赛姐配合的,刘主任说我们两很有缘,一定要一起拍个照纪念一。就这样,我们穿着防护服,站在病房的门口,竖起大拇指,拍下了那张难忘的照片,洪湖必胜、湖北必胜、中国必胜!科里的小伙伴们听说我又插管了,都很担心,毕竟气管插管那一刻会产生大量气溶胶,是风险最高的操作。我想说:“请你们放心,刘主任技术杠杠的,医院给了我们强大的支持与防护,危难时刻,谁都不能退缩,我肯定会做好防护,请你们千万放心!”希望这场战“疫”快点结束,那时我们一起携手平安回家,再一起相约爬白云山、看小蛮腰……

2

21

周五

我是ICU女医生,我愿守护生命见证奇迹记录人: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吴凤我是吴凤,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一名女医生。重症医学,是创造生命奇迹的地方。不抛弃、不放弃,是重症医学科人的座右铭。这些年,我与同事们并肩作战,拯救病患,从死神手中抢下了许多生命。重症医学,也是时常告别的地方。纵使我们治病救人的武器越来越多,病情瞬息万变,无奈遗憾常伴左右。如果没有强大的内心,可能很难适应重症的工作。我算不上什么女汉子。白天走在无人的楼道里,医院长廊,我也会害怕。但我是一个蛮坚定的人,爱较真、不服输,也特别爱琢磨。医院普通病区工作,一台台心电监测仪成为我们监测病情的窗口,而更细致的临床观察帮助我们更好的做决定。语言、药物、氧气,应该是这里治疗的三大法宝。我身边的患者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精神的安抚。我鼓励他们勇敢面对,我耐心解答他们的疑惑。我叮嘱缺氧的病人安静休息、做什么都慢点。我也尽可能多待在危重病人身边,我知道医护的陪伴有时就是他们最好的良药。昨天值班,我协助队友们完成了一例呼吸困难患者的胸腔积液穿刺引流术。由于置入的导管和需要连接的引流管不配套,我费了好大功夫在床边做了改进。看着胸水缓慢流出,病人喘气越来越顺,心里别提多开心。下班回到房间,才发现由于用力过大,一对大拇指起了水泡,疼的厉害。我真怕因此影响了后续的工作。幸好在队友们的关心帮助下,经过冷敷已经明显恢复了。此刻,我们的任务还在继续,坚持就一定是胜利。我将继续坚守,与队友们并肩协作,见证更多的生命奇迹。

文字整理: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任珊珊、周洁莹通讯员张阳、夏漫漫、王军飞、宋莉萍、肖冠华、李晓姗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王圆媛

点击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