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结核分枝杆菌分人型、牛型与禽型3种血清型,其中人型与牛型可相互感染。为了从源头上控制奶牛结核病传染给人,国家规定,对奶牛每年用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方法检疫2次结核病,对检疫阳性的牛进行无害化处理。为验证抗菌药物对奶牛结核病PPD试验结果的影响,科研人员对—年间,每年春、秋两次检疫出的阳性牛用药物(不同剂量的链霉素、地塞米松)治疗后,再用传统的PPD试验方法检测其前后的皮差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

  研究人员首先将PPD试验阳性牛进行隔离,并按照年龄大小对其进行分类:犊牛(0~1岁)、青年牛(1~2岁)、成年母牛(3岁以上)。通过药物治疗后再进行PPD试验(犊牛注射链霉素+地塞米松,青年牛和成年母牛仅注射链霉素)。结果表明:犊牛转阴率为35.3%,88.2%的牛皮差减小;青年牛76.7%的牛皮差减小;成年母牛42%的牛皮差减小。

  本实验说明使用一定剂量的“链霉素+地塞米松”,对犊牛PPD试验结果影响较大。青年牛注射链霉素后,76.7%的牛皮差减小,药物影响青年牛的效果不如犊牛的原因可能为用药剂量小(万单位/头),又未使用激素。如果加大用药剂量并施以激素,效果可能更加明显。成年母牛注射链霉素后,42.9%的牛皮差减小,其用药效果不如犊牛和青年牛明显,说明成年母牛对链霉素的敏感性较差。这一方面与成年母牛抗药性以及体质下降有关,另一方面也与链霉素的用药剂量以及没有同时用激素干扰有关。

  用药后,11.8%的犊牛、23.3%的青年牛和57.1%的成年母牛出现皮差增大的现象:一是说明在同剂量下,部分个体对链霉素的敏感性较差,甚至产生抗药性;二是说明部分个体体质下降或感染其他疾病;三是说明结核杆菌在部分个体内正处于增殖期,体内含菌量大,所注射药物剂量尚不能起到抑菌作用。

  综上,抗菌药物(链霉素)对奶牛体内结核杆菌有抑制和杀菌作用。剂量越大(万单位/头以上)、疗程延长(2个疗程以上)并施以激素,对奶牛结核病PPD监测的结果影响较大,其中对犊牛和青年牛的影响比成年母牛更大。因此在奶牛结核病检疫中,要避免在检疫前使用链霉素、激素等药物。对于受威胁的牛群(周围舍或邻近牛场有结核病发生)、污染群(群中有发病畜或检疫出有阳性畜并已清除)或处于亚健康状态下的牛群,用一定剂量的抗菌药物进行预防,对控制奶牛结核杆菌的感染有一定的效果。

附表:犊牛、青年牛、成年母牛的PPD试验结果统计

《药物对奶牛结核病PPD试验结果的影响》,详情“阅读原文”。

↓↓↓中国兽医发布由农业部兽医局主管,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主办,《中国动物检疫》编辑部承办。欢迎您积极投稿、建言献策,投稿邮箱:zgsyfb

cahec.cn,联系-。《药物对奶牛结核病PPD试验结果的影响》作者袁立岗等4人已将本文在中国动物检疫,(5):发表。本文为原创信息,转载请标明出处:中国兽医发布。中国兽医发布

号:zgsyfb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吃什么药好
中科白癜风医院国庆送健康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