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饮之病是由于人体气化失常而致水湿停留于肋间所造成的疾患。颇似现代医学所论述的“胸腔积水”。

人体正常水液的运行,有赖于肺、脾、肾三脏的功能,特别是脾阳的温煦尤为重要。如果种种原因导致三脏的阳虚,就会使气化失其正常,水液不能循常规排出体外而发生潴留。脾因阳虚而运化失职,上不能输精以养肺,下不能助肾以制水,则水湿停滞而为患。

《金匮要略》对本病有如下的描述:“饮后水流于肋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主要因胸腔大量积液,压迫肺脏,影响了肺的正常呼吸功能,而出现咳嗽气喘,呼吸困难,不得平卧等证。本证为三脏阳虚,运化失职所致,在治疗方面需温运脾阳,健脾利水,临床上选用五苓散加减治疗,收效满意。

《金匮要略》对此证虽有十枣汤之设,但此方为竣烈逐水剂,适用于气盛邪实者,如稍涉气血虚衰,恐非所宜。五苓散药性平和,即使用于病久体衰者,也有利无弊。

宋某,女,60岁。患悬饮一个月,胸满、喘促不得卧。医院检查,诊断为“胸腔积水”,用抗菌、利尿等疗法治疗一月,效果不显。因鉴于胸腔积水太多,影响肺的呼吸功能,而给予胸腔抽液,每次约抽毫升左右,但随抽随生。后病家因经济困难,兼之年老体衰,行动不便,要求服中药保守治疗。

医生用五苓散治疗此证健脾利湿,通阳化气,服药二剂后,小便大增,一日一夜竟尿毫升左右,这是患病以来首次利尿,胸水吸收大半,精神顿增,食欲好转,呼吸渐次平稳。继以原方服用,服五至六剂以后,胸满咳喘诸证消除,精神食欲好转,夜间酣睡如常,不咳、不喘。

今日医话

“悬饮”一证在临床上病例颇多,虚实互见。本例属于虚中挟实证,水湿大量停留是其实的一面,另外形体衰弱,脾失健运是其虚的一面。在治疗时,既要祛邪,还需扶正,若只一味的追求利水,如服十枣汤、控涎丹之类竣剂,必致正气愈伤。如单纯滋补,则又因饮邪不去而困脾,脾运不恢复则水邪不得排出体外,采用了温补脾阳,利水渗湿之法,扶正祛邪则愈。

五苓散具有通阳化气、利水、渗湿以及两解表里的作用。临床运用非常为广泛,除上述“悬饮”之病外,大致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供医家、病家参考:

1、水泻、湿泻、久泻等证,因气化失常引起者。

2、水肿,因气化失常致水湿潴留所致。

3、头眩、呕吐,因水饮停滞所引起者。

4、渴欲饮水,得水则吐,为水逆者。

5、小便壅闭,因气化失常致膀胱蓄水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