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的视频是EICU病房里一个气胸病人的胸部,已经出现皮下气肿,他的胸部、颈部、双上肢皮下都是积气,触摸有明显的捻发感、脖子也异常的肿大。
皮下气肿
胸部皮下组织有气体积存时谓之皮下气肿,以手按压皮下气肿的皮肤,可引起气体在皮下组织内移动,可出现捻发感或握雪感。用听诊器按压皮下气肿部位时,可听到类似捻动头发的声音。胸部皮下气肿多由于肺、气管或胸膜受损后,气体自病变部位逸,积存于皮下所致。
严重者气体可由胸壁皮下向颈部,腹部或其他部位的皮下蔓延。
排气MAJORWINTER
视频中可以看到气泡从胸壁被划开的小口溢出,如果不采取持续排气减压,气肿继续增大。患者就会出现呼吸困难,危及生命。
我们的医生给这位患者接了一个三个瓶的水封瓶,并进行持续负压引流,急小护发现好多年轻医生和护士似乎不知道3型的胸腔引流瓶的原理,那么三个瓶的水封瓶到底是什么原理呢?我们又该如何护理?要注意些什么呢?
我们从简单说起,先说只有一个瓶的情况。第一个瓶是积液瓶(集液瓶),用来引流胸水,只要我们把这套装置放在低于胸腔的位置(比如病人半卧位时,水封瓶放在地上),就可以把胸水引流出来,因为水往低处流。所以单纯引流胸水时,一个瓶就足够了,临床上使用一个负压引流袋便可,不总是非要使用上述的三腔水封瓶。
而如果是引流气体(气胸),一个瓶也是可以的,但这个瓶必须要有“水封”作用,也就是说引流管末端必须埋在水下(1-2cm),否则引流管直接与大气相通,就人为地造成开放性气胸了,会被骂成“猪队友”的。
下面我们讲有2个瓶的情况。当患者有液气胸时,既需要引流胸水,又需要引流气体,那就必须使用第2个瓶。如下图:
这套有2个瓶的装置,既能引流胸水(积液瓶),又能引流气体(气体从胸腔出来,经过1号管→2号管→3号管→水下→冒出水面→4号管→大气),临床常用。
第三个瓶是调压瓶(负压瓶),当气胸经水封瓶引流后胸膜破口仍未愈合时,需要加快气体的引流,那么就可使用负压吸引装置。如果没加负压吸引装置(只有前面两个瓶),气体出来就完全靠胸膜腔正压往外推,一旦加了负压吸引装置,就对胸腔内气体有一个往外拉的力,这一推一拉,更有利于气体排出,有利于气胸破口的愈合。
1
第2个腔(水封瓶)的液面高度应该是多少?
第2个腔(水封瓶)的导管浸入水下1-2cm是合适的,也有专著认为2-3cm合适,总体来说1-3cm无大碍。但临床上有新手操作时,可能会加多水了,这种三腔的水封瓶,其水封腔(第2个腔)已经标明了水位线刻度,其说明书认为加水时加至0刻度水位线便可,此时导管在水下3cm。但有人却把水加至了水位线以上2cm,这样一来,导管末端在水下就有5cm了,肯定是不合适的。此时,可以用干净的吸痰管把多余的水吸出来。
2
调压瓶的水要加多少,加满么?
还真的有人加满了,加满后压力调节管末端在水下有20cm,这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认为的8-12cm安全范围,如果此时负压吸引机的负压过大,那么调压瓶里面的负压可能会超出安全范围,造成肺组织的损伤。所以,记住,调压瓶液面高度至12cm便可。
3
三腔水封瓶,为什么积液瓶分三个区?
如果你留意,你会发现这种三腔的水封瓶,其中的第一个腔(积液腔)是分三个区的,分别是左、中、右三个区,胸腔引流管末端直接对准中区,那么胸水出来时自然先滴入中区,等中区满了(ml)之后,就会溢到左区,左区逐渐盛满(ml),就会溢到右区,右区也满上的话,总共是ml。之所以分三个区,就是为了精密计量。如果不分区,胸水计量就粗糙多了。
看完急小护的科普,大家是否对3型胸腔引流瓶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纸上谈兵终觉浅,理论联系实际才是王道!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