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肺癌胸膜转移最常见的后果是恶性胸腔积液(MPE)。恶性胸腔积液同时也是晚期肺癌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恶性肿瘤累及胸膜或发生胸膜转移所致,其出现意味着患者生存期和生活质量的显著下降。当肺癌转移患者出现恶性胸腔积液时,该何去何从?是否真的走投无路?
1.恶性胸腔积液的局部治疗
对肺癌诊断明确,伴有少量胸腔积液并且胸腔积液增长速度不快,临床无明显呼吸道症状的患者,可考虑先采用全身化疗方法控制和减少胸腔积液;非小细胞肺癌和其他转移性中等量以上的恶性胸腔积液,首先考虑胸腔置管引流术,彻底引流胸腔积液后,通过胸透和超声来确定胸腔积液引流及肺复张情况,决定是否局部治疗。
胸腔排液反复性的胸腔穿刺是最常见的恶性胸腔积液治疗方法,但其治疗效果持续时间短,胸腔积液极易复发,几乎全部患者都在30天内复发,目前仅适用于患者不能耐受有创操作,或患者由于合并其他疾病,预期生存期小于30天的患者。
胸腔内置管引流术可以用于治疗复发性胸腔积液及有大量胸腔积液伴有明显症状的患者。特别适用于存在肺萎陷不适宜进行胸腔穿刺术的患者。引流的原则是尽可能使胸腔积液排出排尽,但要控制引流的速度。经胸腔镜引流胸腔积液可在目视下抽吸液体,疗效令人满意。剩余的一时不能抽净的液体可经胸腔镜插入细管引流,为治疗提供了更多的保证,也可当时注入药物或喷入滑石粉以阻滞胸腔积液的渗出。其优点为创伤较小,患者容易耐受,但此方法需在局麻或全麻状态下进行,对患者体力状况要求较高,仅适用于全身状态较好且健侧肺功能较好地大量或顽固性胸腔积液患者。
胸膜固定术是使脏膜和壁膜之间产生炎症反应,发生纤维性粘连,理论上达到永久性消除积液的目的,是较常见的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方法。然而如果在引流后肺仍然萎陷或持续胸腔引流时每日胸腔积液引流量>ml,则提示胸膜固定术治疗失败。
胸腔内局部注射药物胸腔内局部注射药物是临床中治疗MPE的常用方法。一方面可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起到抗肿瘤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使胸膜发生粘连反应,达到限制胸腔积液产生和固定胸膜的目的。常用的药物有化疗药、硬化剂、生物免疫抑制剂、生物反应调节剂、中药等。
借助胸腔导管将硬化剂或化疗药物灌注入胸腔内已经广泛应用于MPE的治疗。但由于普遍较低的有效率及患者生存期,目前所应用的胸前内注药疗法仍需进一步改进。而且,胸腔内注药疗法并不适用于胸腔引流后没有完全肺复张的患者。
生物免疫抑制剂与生物反应调节剂是当前肿瘤治疗中发展最为迅速、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其用于胸腔内注射,既能诱导产生免疫效应细胞而发挥抗肿瘤作用,又可使胸膜产生化学性炎症粘连而使胸膜腔闭塞,且对机体刺激轻微,无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等,因此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其中抗血管生成剂与全身化疗的联合应用,在控制由非小细胞肺癌所导致的MPE时具有良好的疗效,特别适用于那些胸膜固定术未取得良好治疗效果以及胸腔引流后没有完全肺复张的患者。但是这种治疗方法的确切疗效尚需要更多的前瞻性研究结果加以证实。
2.恶性胸腔积液的全身治疗
恶性胸腔积液的全身治疗包括全身化疗、中药治疗等对原发灶进一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组要因胸膜转移造成的恶性胸腔积液或胸膜转移灶对化疗不敏感,因而很难控制胸腔积液。在大量胸腔积液的情况下,先进行全身化疗的同时,往往要大量补液,这就容易增加胸腔积液渗出,加重气急等症状。加之患者正处于骨髓功能抑制期机体情况衰弱,此时再进一步局部处理,容易产生感染等并发症,从而对患者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般采取先处理胸腔积液,积液处理结束一周左右再依患者体力情况开始继续全身化疗。对小细胞肺癌患者,若积液较多达到中至大量时,建议同非小细胞肺癌胸腔积液处理方式,若积液不多时,则考虑先全身化疗。
中医药治疗一方面通过改善有关血管和淋巴管的压迫情况,使引流通畅,有利于胸腔积液的吸收,另一方面可以直接杀伤癌细胞及抑制癌细胞扩散转移,并可作为免疫调节剂提高机体免疫活性。目前治疗MPE常用的重要制剂包括康莱特注射液、艾迪注射液、榄香烯乳注射液等。
肺癌伴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属于IV期的晚期肿瘤,预后差,生存期短。患者的生存期与组织类型、分期、一般情况、年龄等因素相关。近年来采用了胸膜固定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患者生存期有明显延长。对MPE的治疗,局部胸腔注射治疗虽然可以产生较高的胸腔内药物浓度,但全身影响较轻微,对于控制原发肿瘤及其他转移灶作用欠佳,联合全身经脉化疗可以弥补局部胸腔治疗的不足,从而达到原发肿瘤和胸膜腔转移灶同时治疗的目的,改善患者一般情况,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从而延长了生存期。
不得不承认,肺癌胸膜转移出现恶性胸腔积液使患者更加濒临绝境,但是不到最后一刻,轻言放弃都尚早。相信随着医学的发展,会有更多的技术、药物出现,为这些晚期癌症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我们都等着那一天的到来。
版权声明
版权属于“精准医学网”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