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赛医学
流感潜伏期一般为13天左右,最短仅数小时。起病急骤,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呼吸道症状常不明显。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单纯型流感
最为常见,常突然起病,畏寒高热,体温可达39~40℃,发热是最重要的初发体征,常伴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中毒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畏光、流泪等症状。鼻塞、流涕、咽喉肿痛及声音嘶哑等呼吸道症状也常在发病时出现。
(二)肺炎型流感
肺炎型流感(原发性流感病毒性肺炎)。可由单纯型转为肺炎型或直接表现为肺炎型,系因流感病毒感染自上呼吸道向下呼吸道蔓延所致,多见于老年人、儿童、原有心肺疾患、孕妇或处于免疫缺陷状态的人群。主要表现为高热持续不退,迅速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剧烈咳嗽、泡沫黏液痰或脓性痰、痰中带血等症状。
(三)中毒型流感
极少见,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引起中毒症状。临床上有脑炎或脑膜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昏迷、谵妄、抽搐,并可出现脑膜刺激征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严重症状。
(四)胃肠型流感
儿童常见,以恶心、呕吐、腹泻、腹痛为主要特点。
影像表现
(一)原发流感病毒性肺炎
胸部X线表现以间质性肺炎和支气管肺炎为主,早期肺纹理增强、边缘模糊,以双下肺野显著,密度增高如磨玻璃样密度。进展期表现为肺野内网状阴影及网状结节状阴影,结节一般小于5mm,此征象可与肺纹理增强、模糊并存,病变多分布于两肺下野及肺门周围。晚期由于细小支气管炎症性梗阻而出现大小不等的囊状改变,呈蜂窝肺,肺体积缩小,膈肌上抬,叶间裂移位。CT表现包括内小结节影、磨玻璃样阴影、树芽征和马赛克灌注,以及小叶间隔增厚、胸膜下线、相邻胸膜增厚、胸腔积液等。
(二)并发细菌性肺炎
胸部X线表现为肺泡性肺炎(大叶性肺炎)或支气管肺炎(小叶性肺炎)。肺泡性肺炎主要表现为大叶性或占据大叶部分的高密度均匀一致的实变影,内可见含气支气管影。根据肺内病变部位不同,影像表现亦不同,病变可累及一个或多个肺叶。支气管肺炎表现为肺纹理增粗,见直径6~8mm的模糊结节状影或模糊片状影,较大的边缘模糊的不均匀斑片状影为多数小叶肺泡炎阴影相互重叠所致。
黏液堵塞支气管可表现为病变区域内小叶性肺不张或局灶性肺气肿,细支气管堵塞可形成小三角形肺不张。病灶多位于两肺下野内带,肺叶后部病变较前部多,沿支气管分支分布,肺段及肺叶支气管通畅。终末细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及炎性渗出可引起阻塞性肺气肿,表现为两肺野透亮度增高、胸廓扩大、肋间隙增宽、膈肌低平。CT主要表现为与肺叶分布形态一致的实变影,空气支气管征,以及沿支气管束分布的大小不等的边缘模糊的结节影及斑片影,并可见小叶性肺不张或局灶性肺气肿。
典型病例男性,6岁。发热、咳嗽伴皮疹6天,最高体温38.9℃。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见下图。
图X线胸片示肺纹理增粗,右肺野透亮度减低,双肺野内见散在分布的片状模糊影
(A);CT示双肺内见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的磨玻璃样阴影,右侧胸腔积液(B~D)
流感病毒性肺炎。
本病例为流感病毒性肺炎,具有病毒性肺炎的典型特征。原发流感病毒性肺炎,胸部X线表现以间质性肺炎和支气管肺炎为主,早期肺纹理增强、边缘模糊,以双下肺野显著,密度增高如磨玻璃样密度,进展期表现为肺野内网状阴影及网状结节状阴影,结节一般小于5mm,此征象可与肺纹理增强、模糊并存,病变多分布于两肺下野及肺门周围。
胸部CT表现是多样和重叠的,包括肺内小结节影,沿小叶中心散在分布的树芽征,按叶分布的磨玻璃样阴影、弥漫磨玻璃样阴影伴有增浓的间质改变,以及小叶间隔增厚、胸膜下线,相邻胸膜增厚、胸腔积液等。影像表现与组织病理学特征一致。
本病主要与麻疹病毒肺炎、肺泡性肺炎及过敏性肺炎等相鉴别。麻疹病毒肺炎X线表现为片状或弥漫分布的磨玻璃样阴影和(或)支气管血管束增粗;CT表现为境界模糊的小叶中央结节、磨玻璃样阴影、小叶间隔增厚及小叶或肺段分布的实变影。细菌性肺炎主要为肺泡性肺炎或支气管肺炎。肺泡性肺炎主要表现为大叶性或占据大叶部分的高密度均匀一致的实变影,内可见含气支气管影。支气管肺炎表现为肺纹理增粗,见模糊结节状影或模糊片状影。
过敏性肺炎是一组由不同致敏原引起的非哮喘性变应性肺疾患,胸部X线检查可能正常,也可能有弥漫性间质纤维化,常出现双侧斑片状或结节样浸润,支气管肺纹理增粗,或呈小的腺泡样改变;CT可见支气管血管束增粗,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的边缘模糊的小斑片状影及磨玻璃样阴影,CT表现无一定规律性,影像表现严重程度可与临床症状不符。与细菌性肺炎不同,病毒性肺炎常有体征与影像相分离的特点。病毒性肺炎影像诊断原发病较为困难,确诊需要依靠临床实验室检查。
版权声明:凡本平台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原作者及老师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