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BOUT

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是传统医学中最古老的治疗方法之一。

灸法是一种将艾叶制成艾绒在体表穴位上,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燃烧,直接或间接地施以适当温热刺激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到全身,以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而达到治病和保健的一种治疗方法。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灸法能够活跃脏腑功能,旺盛新陈代谢,产生抗体及免疫力,对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也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提问一:

肿瘤患者能用艾灸治疗吗?作用如何?怎样实施?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我院全国名老中医、著名中医肿瘤专家刘嘉湘教授在全国首倡“扶正治癌”学术思想和方法,十分重视扶助正气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艾灸是中医发挥扶正培本作用的理想疗法,同样可以用于肿瘤患者的不同阶段。

艾灸可防治放化疗副反应

肿瘤患者放化疗后最易出现骨髓抑制,也就是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下降。白细胞吞噬消灭外来细菌,起的是防御作用,相当于中医的卫阳。卫阳源于肾,通过肺输布于表。红细胞、血红蛋白为脏腑、组织提供氧气、营养,具有滋养的作用,类似于中医的营血。血小板的止血作用则与中医的肝藏血、脾统血有关。

因此,通过艾灸关元、气海、肺腧、肾腧以补益肺肾,再加足三里补益后天之本,增加后勤供给,就能升高白细胞;艾灸肾腧、脾腧、膈腧、血海、关元等能升高红细胞、血红蛋白;艾灸肾腧、肝腧、脾腧、足三里等能提高血小板。

纳差、恶心、呕吐、腹泻,是化疗常见的不良反应,中医认为化疗类似“药毒”会损伤脾胃功能,因此艾灸中脘、神阙、脾腧、胃腧、足三里等就可以改善化疗患者的消化道反应。

艾灸有利于恶性胸腹腔积液、脑水肿的控制

恶性胸腔积液、腹腔积液、脑水肿是晚期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严重者临床疗效欠佳。《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指出“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艾灸具有温通的作用,疗效毋庸置疑。

在取穴方面,根据“肺主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湿”,“肾为水脏”等传统中医理论,肺腧、脾腧、肾腧是必选之穴位,再根据积液病位而有配穴,如腹腔积液可以加神阙穴,脑积水可以加百会穴、关元穴等。艾灸时间每次1到2小时。

出现其他症状的艾灸治疗

(三)肿瘤患者出现其它相应症状的艾灸治疗

发热:肿瘤患者无论是感染引起的发热,还是疾病本身引起的癌性发热,都可以灸大椎、百会、神阙,建议艾灸时间半小时以上。

喘闷憋气:灸关元、气海、神阙。

痰多清稀:灸上脘、肺腧。

体虚:关元、气海、足三里、膀胱经。

提问二:

艾灸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哪些事项?

1.注意所灸穴位的顺序:

古人对于艾灸的顺序有着明确的论述,《千金要方》说:“凡灸当先阳后阴,先上后下”。《明堂灸经》也指出:“先灸上,后灸下;先灸少,后灸多”。艾灸的一般顺序是:先灸背部,再灸胸腹部;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先灸头部再灸四肢;先灸少而后灸多,先灸艾炷小者而后灸大者。在临床上艾灸时,需结合病情,灵活应用,不能拘执不变。

2.艾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3.艾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

4.饭后一小时内不宜艾灸;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不要艾灸;过饥、过饱、酒醉禁灸;孕妇禁灸;身体发炎部位禁灸;手术后在体内埋钢钉或者其他器械的部位不要随便灸。

提问三:

艾灸后病人会出现哪些反应?

1.皮肤潮红:是由于艾灸时热力的作用使局部的毛细血管扩张,刺激血液流动所致的常见现象。

2.灸泡:灸泡是灸疮的前一个阶段,多见于化脓灸。

3.灸疮:灸疮是艾灸的疗效特征性表现,有灸疮者疗效好。出现灸疮不必停灸,否则会出现病情反复。

4.口渴:艾灸后会口渴,这是正常现象。灸后可以喝红糖水或温开水,不要喝菊花茶等寒凉性质的饮料,否则会影响艾灸的效果。

5.灸感传导:在施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其他感觉,如酸、胀、麻、热、重、痛、冷等,属正常现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