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张颂奇李海清)
日前,一场名为《首届北京国际结核病论坛》的学术活动在京召开,在为期两天的论坛上,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世界卫生组织、盖茨基金会等国际医学组织以及国内结核病领域的知名医学专家,共同就结核病防治面临的问题与进展进行了研讨。若不是看到这次会议上相关国际组织提供的数据,很多人都已经觉得不知道“结核病”这一“老病”竟然还依旧严峻地存在于人群中间。
而这场国际学术会的背后的组织方,便是首都医科医院,这是该院庆祝建院一甲子而准备的系列活动之一。成立于60医院历经坎坷,医院都在快步走向市场的时候,其依旧在坚守结核病防治这项“几无收益”的战场上,实践着建院之初,新中国对于结核病防治立下的梦想。
近日,医策专访首都医科医院院长许绍发,其就该院的历史和发展情况、中国结核病防治的困境与出路、医院的管理与发展等问题进行系统化讲述,分享其管理经验,为中国结核病防治做出“刮骨疗毒”式解剖,以改进和破解当下低效的医院管理困局和结核防治难点。
医策:医院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发展过程?在这不同的过程中医院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许绍发:建国初期中国面临着结核肆虐的严峻挑战,这种状况虽然可怕,但却激荡着一代年轻人的热血。年,何穆怀着开创新中国结核病防治事业的赤诚之心,提着远渡重洋回国时带来的手提X光机和气胸的空气压缩机,奉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的任命,率领着一群热血儿女,开始谋划中央结核病研究所的建设与未来。彼时在北京通县兴办的中央结核病研究所就是如今的首都医科医院、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的前身。
年,曾任我该所第一任副所长的裘祖源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以控制传染源为目的肺结核不住院化疗研究”,对推动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年,他率先在全国开展第一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首次为国家提供了结核病基线资料,为国家制定结核病防治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七十年代,我国肺癌发病率上升,医院专业方向的战略转移,大力开展胸部肿瘤的外科治疗及研究工作。人体肺癌细胞系的研究和建立,最新胸外科术式的研究和实施,都在这里完成,填补了多项国内、国际空白,挽救了无数中晚期胸部肿瘤患者的生命。
院所更名为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北医院后,医疗科研从单一结核病扩展为结核病和胸部肿瘤两大学科。年,医院更名为医院,医院的诊疗范围。年加入首都医科医院,医院学院。
医策:医院近年来在国际合作上有哪些拓展?医院团队、文化建设相比此前有何进步?
许绍发:就目前而言,医院已经建设成为一家以胸部疾病和结核病患者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为一体的三级甲等医院。院所兼设“WHO结核病研究培训合作中心”、“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中国CDC结核病防治临床中心”、“北京肺癌诊疗中心”,“北京骨关节诊疗中心”等机构。
充分利用院所专家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在结核病短程化疗研究与实施、全球耐药结核病监测项目实施、结核病临床技术指南和规范的制定、培训和技术支持、国家结核病、胸部肿瘤重大专项科研项目的实施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年更名之后,作为院长,医院团队打造放到一个更为重要的层面上,从“变”字入手,改变心智模式,改变固有思维,“树立终身学习和团队学习”的理念。随后,医院陆续启动绩效管理和分配制度改革、实现中层干部竞聘上岗等举措。通过加强中层干部培训,打造一支有能力、敢担当的中层干部队伍,并将这种学习模式延伸到全院职工。医院创建了“专家+大家”等一系列学习模式。
医院文化建设也是如此,医院文化创新上,我们在构建富有时代特征,具有特色的胸科文化,增强团队凝聚力,激发团队精神,医院服务品牌,医院核心竞争力。医院提出了“板凳理论”,即医务人员与患者坐在同一条板凳上,面向共同的敌人——疾病,医护患和家属的目标是一致的。
医策:互联网时代注重创新,医院在这方面是否进行了相关尝试?
许绍发:近年来,医院整合各学科优势资源成立了结核病和胸部肿瘤两大多学科协作中心,为疑难、重症患者开辟绿色通道,成功挽救了众多重症患者的生命。年启动全国结核病远程医疗咨询及培训平台。
今年,医院又研发了服务患者和基层医生的结核助手、结核医生APP;医院联盟(覆盖全国69医院)、全国结核病临床试验合作中心(覆盖全国16家机构)。
医院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视,我们集全力在整体推进信息化进程,制定信息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目前已经完成了HIS系统的更新,在全院施行了电子病历、医保患者持卡就医等多个临床信息系统。
医策:结核病防治是一项群防群治的工作,对当前的医院而言,您遇到的问题有哪些?对此您有何好的建议?
许绍发:很多医院都想摘掉专科的帽子呢,医院,现在已经是“大专科+小综合”的发展模式,传染病患者只占他们门诊量较小的部分,医院大部分是非传染病患者。尤其是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医院的老年病患者都是满满的。
医院既要服务好专科病人,还要解决老百姓的基本需求,这其中或许存在矛盾。现在医院医院:从机制上不清楚;从社会上老百姓的认识上也不清楚;从医院分级上,有关部门对医院没有明确的规定,这样势必导致医院在发展上受到一系列的制约。
医院的学术核心,人员投入、经费投入,占医院很大的比例。医院产生的收入反而不高。为什么国家好多结核病防治所、医院都关停并转了,在中国现有的医疗卫生体制之下,难以生存。
物价体系的滞后对医院的影响更大。住院病人数、病床周转率、门诊量,在这医院的成绩。因此,今年我给北京市政府们提出了《结核病传染源的管理模式研究》。从理论上讲,一个排菌的患者一年可感染15人,如果管住他一个人就可减少15人发病。这样节省下来的医疗资源,就可以用在结核病人身上,而他的待遇不就提高了么?
所以,中国结核医院的事,也不是某些人群的事,而是要从国家公共安全的环境上做好管控,这显然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理解与配合。
医策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
医策
医院管理案例研究,致力于传播最具价值的行业资讯和思想。
长按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