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字,阅读需要8分钟。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得清楚,血是什么。根据现代生理学研究,血液有两个内容,一个是血细胞,一个是血浆。血细胞,就是活的细胞,血浆,就是液体成分。一个个的说。
先说血细胞,主要有三种,一是红细胞,功能是输送氧气,输出二氧化碳。红细胞减少,是贫血的硬指标。红细胞减少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缺血红蛋白和缺铁。二是白细胞,白细胞就是血液中的治安警察,起拘捕细菌、病毒等犯罪分子的作用,大约可以分为5类: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这5类细胞要执行抓捕任务,必须有两个特点,一是可以变形,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变成方形、长方形、S形等,就像是化装侦察的便衣警察,可以去任何地方办案。二是吞噬。它们可以直接吞噬细菌、病毒和坏死细胞,并释放各种溶菌酶和吞噬素,将坏人杀死。血常规检查时,可以看到这些指标。指标升高时,一般是细菌感染,指标下降时,一般是病毒感染。原因可能在于,白细胞吞噬细菌后,它将细菌杀死而自己可以不死。但病毒结构很简单,只有一条蛋白质链包裹着遗传物质,白细胞没办法杀死它,吞噬病毒后自己也被病毒感染致死,相当于玉石俱焚,于是白细胞数量会减少。
三是血小板。从这个名字可以看出,血小板的形状,近似于一个平板状结构,这有什么好处呢,就是面积特别大,如果遇到血管破裂,出血了,血小板一去,就像沙袋抗洪一样,填上去就把口子堵住了。血小板比沙袋强的地方在于,血小板在止血时,会长出小触手,医学上喜欢称之为伪足,不同的血小板间通过伪足嵌入相连,形成的止血层特别致密,防止血液外流。
血液中,只有这三类细胞。这些细胞,在穿过血管壁,进入细胞间的内环境时,又可以化生转变,比如单核细胞可以变成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又可以变成T淋巴细胞、β淋巴细胞和NK细胞等。NK细胞是抗病毒和肿瘤的关键细胞。血常规检查,主要查的就是血细胞,这只能反应出是否有炎症感染,以及是否贫血等。如果要进一步检查,比如查肝肾功能,那就要做血液生化检查,也就是检查血浆里各种成分的浓度变化。
再说血浆。血浆里有什么呢?其实血液和细胞组织液,并没有太大的不同,都是很多细胞生活在里面。只不过人类身体在进化过程,细胞数量越来越多,成年人大约有60万亿个细胞,这么多细胞都想吃到足够的营养,就必须有非常高效的营养运输系统,血管就是进化出来的固定运输路线。亿万年来,身体发现走这条路线,营养运输的效率最高,因此路线被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了血管网络。这就是鲁迅先生说的,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正常的细胞组织液,因为没有形成固定的运输路线,所以不存在跟血管一样的管状结构,不过中医讲的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也许就是一个固定的路线,虽然现在的医学影像检查没有发现,但可能只是没有长出管状结构,没有形成路,但还是有东西在运输。
血浆里,主要有水分、蛋白质、维生素、脂肪、葡萄糖、矿物质以及它们的衍生物。正常情况下,这些物质的浓度和数量,基本上保持不变。血液运输,就是在给细胞运粮食。蛋白质、脂肪和葡萄糖,是细胞用来填饱肚子的主要口粮,营养学称之为三大产能营养素,就是说它们能在体内氧化燃烧,释放出能量。氧化燃烧需要氧气,但氧气不溶于水,怎么运输呢,就用红细胞来运输。对身体这么重要的氧气,为什么是交给红细胞运输,而不是其他的细胞,因为红细胞最会表忠心,它在进化过程中,去掉了可以利用氧气的线粒体这个结构,红细胞没了线粒体,就不可能贪污氧气。提供能量的主食和氧气都有了,细胞还缺什么呢,还缺可以帮助主食燃烧的催化剂,因为这个燃烧,与自然界中的燃烧非常不同。自然界的燃烧,需要高温到达燃点才能发生。而在体内只能是低温燃烧,在36.7度这样一个低温,要实现高效燃烧,就得需要催化剂。细胞生物学将这个催化剂称之为酶,酶是一些具有特殊活性的蛋白质。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知道蛋白质的重要性了,它构成免疫球蛋白,作为免疫细胞的雷达和武器,它又能直接提供能量,它还是能量催化剂,它构成血红蛋白,作为红细胞运输氧气的载体,事实上它还是激素的原材料。这里插上一段话:对于人来说,怎么强调健康的重要性都不过分,对于健康而言,怎么强调营养的重要性都不过分,对于营养而言,怎么强调蛋白质的重要性都不过分。我为此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做《身体缺这个营养,是慢病无法修复的根源,但进补又吸收难,有办法》。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民以食为天,真不是虚言。要吃口饭真不容易,先要耕地播种,后要浇水施肥,再收割加工成粮食,然后还要洗干净煮食了才能吃,为了能吃得舒服,还得加上各种佐料改善口味。细胞要吃能量,跟我们人要吃食物一样,工序同样非常复杂,需要的工具也是非常多,除了上面提到的三大产能营养素、氧气、水和酶之外,还需要辅酶。辅酶,可以唤起酶的活性。我们知道,血液里的物质有:水分、蛋白质、维生素、脂肪、葡萄糖和矿物质。前面已经说到了葡萄糖、脂肪、水和蛋白质,就剩下维生素和矿物质了,这两样东西,刚好就可以构成各种辅酶。你看看,血液里没有任何多余的东西,个顶个的都能派上用场。当然了,血液里也有毒素,不过这不是身体研发出来的东西。
血浆里的这些物质,大部分都可以溶解在水,因此才有活性和运输的可能。但也有不溶于水的,就是脂肪。维生素里,也有不能溶于水,但是可以溶解在脂肪里的,比如维生素ADE。我们知道脂肪的流动性,比水要差很多,在血管那么狭小的空间里,怎么流动呢,尤其是身体内最小的血管,也就是毛细血管,平均管道直径只有几微米,跟一个红细胞的直径相同。这样小的空间,血脂怎么流动呢?事实上,流动确实比较困难。但是,身体也给出了解决方案,身体研发出了很多有运输作用的蛋白质,比如白蛋白主管水分的运输,出现水肿、腹水、胸腔积水,多半都得找它。主管脂肪运输的,叫做载脂蛋白。这载脂蛋白,既能溶于水,又能溶于油脂,因此可以借水的力量,推动脂肪的运输。如果血管内脂肪过多,载脂蛋白又不够,血液中的脂肪沉积在血管壁上,那就离高血脂和心脑血管病很近了。
清楚了血细胞,也清楚了血浆,我们才算是真正知道血液是怎么回事了。上面说到的,其实是全身所有血管和血液的共性,但是身体不同器官、不同组织各自的血管系统,又有自己独有的特点,比如说肝开窍于目,眼睛看东西需要感光色素,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可以合成感光色素,因此肝脏是维生素A的最大仓库,这意味着肝脏的血管里,维生素A的含量会比其他血管要高。再比如肾主骨生髓,骨和髓都需要钙,这意味着肾脏的血管里,钙和维生素D的含量,可能比其他血管要高。不管是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还是中药材中的药物活性成分,都有可以精准作用到不同脏腑血管的功能,所以才有食物、药物归经的原理。篇幅所限,本次就讲到这里。请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