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主要经呼吸道传播,接触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人有1/3的几率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在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只有5%的人会在2年内发展为肺结核,大多数人会成为潜伏感染者。此时人体不表现出临床症状但又不能将细菌彻底清除。当自身抵抗力下降时,就容易发展成为活动性结核病,出现咳嗽、咳痰、发热、盗汗、咯血、痰中带血等症状,且成为新的传染源。目前全球有大约1/4的人口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
那如何界定是否为潜伏结核感染呢?据介绍,目前尚无诊断金标准,推荐标准为: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s)试验或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结果阳性,可经临床诊断为潜伏结核感染。潜伏感染者存在发病风险,那如何对其进行干预呢?年3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关于结核病的更新指南:结核病的预防性治疗”,其中强调了结核病预防性治疗的重要性。有针对大学生结核潜伏感染预防性治疗效果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预防性治疗的保护率为74.8%。积极做好结核潜伏性感染者的预防性治疗,
是降低活动性结核病发病风险、
阻止结核病进一步传播的关键措施。
对于结核病预防性治疗,
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哪些人应接受结核病预防性治疗?
据烟台市疾控中心结核病防制专家介绍:结核潜伏感染者应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咨询、评估可否开展预防性治疗,《中国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技术规范》中推荐重点对以下人群开展:1.与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的5岁以下儿童结核潜伏感染者;2.艾滋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中的结核潜伏感染者,或临床医生认为确有必要进行治疗的个体;3.与活动性结核患者密切接触的学生等新近潜伏感染者;4.其他人群:需使用肿瘤坏死因子治疗、长期应用透析治疗、准备做器官移植或骨髓移植者、矽肺患者以及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其它免疫抑制剂的结核潜伏感染者。其中1-3条为重点治疗对象。二、要做好治疗期间的管理
烟台市疾控中心专家建议,治疗期间,为了防止不规律用药产生耐药性和减少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应由家人、校医或社区医务工作者进行督导服药;要加强服药过程中不良反应的监测,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