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医院胸部肿瘤MDT团队今日顺利完成江西省首例电磁导航支气管镜定位术,并在GS-EBUS径向超声支气管镜确认下实施精准定位。

患者体检发现肺部结节,术前CT提示肿瘤可能,结核不排外。医院,行气管镜无法获取病理。患者对CT引导下穿刺的并发症及辐射损伤存在顾虑,故来我院就诊。我院胸部肿瘤MDT团队为患者详细制定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案,打消了患者的顾虑。于今日行电磁导航支气管镜个体化精准诊疗,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患者的肺功能。

术中在病理科团队配合下完成快速现场细胞学评估技术(ROSE技术),在1分钟内得到疑似结核的诊断。

据此决定使用电磁导航对病灶进行精准定位并注射荧光染色剂吲哚菁绿(ICG),最终为患者实施个体化精准定位手术切除病灶。

医院胸外科及胸部肿瘤MDT团队依托于国家呼吸系统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引入了我省首台美敦力V7电磁导航系统,在此之前,胸外科主任喻本桐教授多次带领MDT介入诊疗团队(唐建副主任医师、戴少华主治医师、邹国稳主治医师等)赴浙大一附院等国内多家大型医疗中心培训学习,积累了大量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操作经验,本次手术患者肺部结节定位难度较高,且开展了快速现场细胞学评估(ROSE)技术,准确且快速获得患者病理诊断,并使用GS-EBUS(径向超声支气管镜)及ICG(吲哚菁绿)荧光染色剂实施精准定位切除。本项技术的顺利实施标志着我院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早期肺癌、肺部小结节)诊疗水平上升到新的台阶,与国际领先水平接轨。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检的意识越来越强,且低剂量螺旋CT的不断普及,CT精度的进一步提升,越来越多的肺部结节被发现。医院胸外科近年来在喻本桐教授的带领下不断开拓创新,在保证肿瘤根治的同时,广泛开展了各种胸腔镜微创手术,特别是机器人辅助吲哚菁绿定位精准肺段/亚段切除手术、3D-CTBA引导胸腔镜精准肺段(亚段)切除术、单孔胸腔镜肺叶(肺段)切除术等,最大程度保留了正常肺组织,降低了对肺功能的影响,极大提高了患者术后远期生活质量。胸外科团队在肺部肿瘤及小结节的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技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技术采用三维CT重建技术和电磁定位原理,可引导支气管镜及电磁定位导管准确到达肺内病变所在,建立工作管道,以便准确获取病变部位的标本、明确病理诊断,或对病灶进行标记定位、微创介入治疗等。该技术是肺结节早诊治的新技术,也是实现肺部疾病精准诊疗的重要工具,在肺癌早期确诊、肺癌分期、肺结核诊治、肺小结节术前标记定位、肺结节射频消融或微波消融治疗等微创介入治疗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全球先进技术,采用电磁导航原理,实时定位,无辐射危害。

2.精准、有效:准确引导到达病灶所在,活检成功率高。

3.微创、安全:经人体自然腔道(支气管)到达肺部病变所在,相对于经胸壁穿刺(TTNA)技术出血少、气胸率低。

4.全肺到达:突破支气管镜的检查范围,到达肺部更外周部位,相对无盲区。

5.多功能诊疗平台:建立直达肺部病变所在的工作通道,实现肺病变病理活检、标记定位的重要工具,又是实现灌药、冷冻消融、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等介入治疗的多功能平台。

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技术可实现全肺诊疗,以下情况体现其优势:

肺外周病变:肺中外2/3区域

?常规纤维支气管镜、R-EBUS难以到达之处。

?经皮肺穿刺活检(TTNA)难度高或不适合穿刺者。

小结节:对诊断2cm以下的结节有显著的优势。

GGO:对难以定位的病灶进行准确定位、染色或植入标记。

双肺多病灶:可一次性进行、多点多次采样。

微创检查:肺功能不佳,无法耐受手术、无法肺穿刺者。

微创治疗:内镜下对肺内微小病变的微创治疗是ENB的应用发展方向

喻本桐教授

胸外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江西省整合医学会胸外科分会主任委员

南昌大学肺癌研究所所长

江西省整合医学会学会常医院学会胸部微创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西省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胸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西省抗癌协会第五届理事理事

戴少华主治医师博士在读

从事心胸外科围术期监护工作5年,熟练掌握动静脉穿刺、气管插管、纤维支气管镜、CRRT及ECMO等技术,在脓毒血症、围术期心力衰竭、心肺脑复苏、机械通气等急危重患者救治等方面有较丰富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致力于肺移植相关临床与基础研究。江西省整合医学会胸外科分会委员。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持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省部级课题多项,发表SCI论文2篇,国内核心期刊数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