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OYISHENG导语

生病时父母过度焦虑,表现出的烦躁甚至有些不理智行为,传递给孩子是满满的负能量,而更有甚者是过度、盲目地滥用降热药。在门急诊时,很多时候并不是给生病的孩子用药医病,而更多的是给父母医治“心病”。

作为年轻父母,每经历一次孩子生病就像打一场战役。特别是初为父母,面对孩子生病往往手足无措,六神无主。孩子发热是常见的症状,应该是家长们最常面对的问题,高热不退也是最容易引起家长们焦虑的原因。

在这里,医院急诊科的资深医师“懂哥”,详细讲解有关孩子“发热”的一系列问题,希望给年轻的父母们答疑解惑,缓解焦虑。

问题一发烧真的是有害无益吗?

神马?发热难道还有好处?

?????????

没错,适当的发热对机体是有益处的,是机体为了对抗疾病所表现出的生理防御性反射,每次生病,都是病原体和机体的对抗过程,病愈后机体则会对病原体产生天然抗体,使机体的免疫力逐渐提升。

经常生小病的人不容易患大病,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所以不要害怕发热,更不要轻易用药物抹灭发热。当然,过度的应激反应也会对身体造成损伤,需要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问题二持续发热有啥不良后果?

对抗疾病过程中,身体获益于发热的同时,如果持续高热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1、发热时机体分解代谢旺盛,持续高热会引起机体能量物质过度消耗。

2、发热也可导致机体消化液减少、胃肠蠕动减慢、消化吸收排泄功能障碍,患者出现食欲不振、厌食、恶心、腹胀等表现,所以发热时以清淡、流质、易消化食物为主。

3、发热可使心率加快,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肌细胞耗氧量,故应该避免剧烈运动,适当多休息。

问题三体温达到多少才算发热?

人体在一天24小时内温度有节律的波动(见表1),一般在觉醒时、饮食、活动后等体温会增高,但一天内波动不会超过1℃。

一般认为:

37.5℃~38℃——低热

38.1℃~39℃——中度发热

39.1℃~40.4℃——高热

40.5℃以上——超高热

低于35℃——体温过低

问题四如何正确测量体温?

测量体温时应尽可能让孩子保持安静或睡眠。

■肛温正确测量方法:

主要用于4岁内的小儿,在体温计末端涂抹上凡士林等润滑剂,固定住宝宝的双腿,将体温表末端插入宝宝的肛门1.5~2.5厘米。扶着体温表,电子体温计1分钟后可以读数,水银肛表3~4分钟后读取。

■口腔正确测量方法:

主要用于4岁以上的宝宝,将消毒过的体温计放于舌下,紧闭口腔,减少或避免口式呼吸,放置5分钟后读数。

■腋温正确测量方法:

将腋窝汗液擦干,将体温计放在腋窝深处,用上臂把体温计夹紧,放置10分钟后读数。

问题五所测温度是否加0.5℃?

这个问题家长问得很多。医生其实最想知道的是患儿的体核温度,但体核温度测量困难时,会利用体表温度来推测体核温度。一般情况体核温度要比体表温度高约0.5℃,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人纠结要不要加0.5℃,其实我们只要如实的向医生反应实测体温即可。

问题六哪些因素会影响体温测量的准确性?

以下因素可导致测量体温出现误差:

1、测量时孩子哭闹,哭闹会导致体温升高;

2、测量前未将水银柱甩到36℃以下;

3、测量时间不够;

4、位置不对或夹得不够紧;

5、体温计附近有影响局部体温的冰袋、热水袋等冷热物体;

6、测量前饮用热水、以热毛巾擦过腋温等都会导致所测温度出现误差。

问题七哪些原因容易引起孩子发热?能预防么?

儿童较为多见的是感染性发热,由于病原体存在显著的季节规律,故感染性发热存在明显的季节聚集性,家长可以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

各种病毒

冬春季天气干燥易于病毒在空气中传播,尤其在元旦后至春节是儿童呼吸系统疾病高发期;

夏秋季气温高、湿度大,是肠道道病毒传播的好发季节。

预防措施

比如冬春季外出戴口罩、避免去人群聚集地等;夏秋季尤其注意手卫生,避免公共游乐场。

对于儿童来说,传染性疾病也比较常见。水痘、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等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一般是通过呼吸系统飞沫、接触或粪口传播。

儿童较为多见的是感染性发热,由于病原体存在显著的季节规律,故感染性发热存在明显的季节聚集性,家长可以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

问题八孩子发热我该怎么办?

发热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体温上升期、发热持续期、退热期,不同的阶段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

体温上升期:产热散热

表现畏寒、寒战、皮肤苍白、花纹,此期无汗、皮肤干冷,整个过程约0.5~2小时,此时氧消耗过快,大脑皮层过度兴奋容易诱发热性惊厥,在三个阶段中对机体伤害最大。

应对措施:

1、此时应保持室内安静,避免各种刺激;

2、衣服要适当减少,千万不能用衣被捂着,这样做非常危险。

3、室内温度维持在18℃~20℃左右为宜,避免空气和空调气流直吹患者。

4、大人也可以用手揉搓孩子的手足,促进血液循环,利于散热。

5、洗温水浴,用温水擦澡,主要在颈周(避免同时揉压双侧颈动脉区)、胸、背、腋下、双侧腹股沟等大血管部位。

6、用冷袋或冷毛巾置于额头或枕部,将脑部温度降下来,减少脑部耗氧,保护脑细胞。但避免将冰袋直接接触颈两侧、心前区刺激心脏大血管。

7、不用酒精擦浴,酒精挥发会带走皮肤表面热量,使皮肤血管收缩,不利于散热。

如既往有反复热性惊厥病史的患儿,一定要提前预防,及时用退热药和(或)镇静药。万一发生惊厥,保持冷静,避免嘈杂的环境,保持周围空气流通,有条件的可吸氧,将孩子侧卧防止呕吐物窒息,如果有牙关紧闭,不要试图用手指或筷子、勺柄等硬物去撬,并及时就近送医。

发热持续期: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趋于平衡

患者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和脉搏加快,唾液分泌减少,口干舌燥,口腔自我清除能力减退,食物残渣和奶渍易滞留在口腔,利于细菌繁殖引起口腔炎、齿龈炎等。

应对措施:

多饮温水,或用棉签湿涂口唇、清洗口腔及牙龈和牙齿。

退热期:散热增加而产热趋于正常

散热增加而产热趋于正常,或者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此期由于呼气、汗液丢失及摄入不足,容易造成脱水,体内电解质平衡紊乱。

对应措施:

及时补充水分或含人体必需的电解质溶液,也可服用新鲜果汁。如果体温骤降,容易造成低体温,此时可服用温水,增加衣物保暖。

问题九退烧药该什么时候吃?

退烧药对大多数孩子不是必须的,关键看孩子精神状态。

如果发热对孩子作息、饮食及精神没有影响,不要急着给退热药,“让子弹再飞会儿”,不要认为38.5℃是判断是否应用退热药的标准。任何退热药都是紧急刹车,会给“发动机”(机体)造成一定损害。

儿童常用降热药

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双氯芬酸钾等。儿童一般不常规用阿司匹林、安乃近、尼美舒利等降热。

问题医院?

临床最常见的感染病原体是病毒,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上呼吸道,这部分发热病人往往有一个显著的自愈过程,无论是否干预,病程约一周左右,当然极少部分患者也因此并发严重问题。

如果发热不退超过3天,或用降热药热退后精神状况差,或伴有头痛、呕吐、晕厥、胸痛、胸闷、心慌、腹痛,或呕吐严重不能饮食,长时间少尿或无尿,或伴有剧烈咳嗽不能缓解,总之一句话,如果发热伴精神差,怀疑存在心、脑并发症或急腹症时,及时就医。

相关阅读

儿童长期不明原因发热,你的诊断是?

病例回顾

患儿,女,6岁,主因发热12天入院,入院前12天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40℃,口服退热剂可暂降至37.0℃左右,4-6小时复生,发热时曾伴一过性皮疹,肌肉疼痛,无寒颤抽搐,无恶心呕吐,无咳喘,无腹痛腹泻。

院外曾查血常规:WBC28.62×10^9、N89.5%、L7.6%、HGBg/L、PLT×10^9,CRP90mg/L,口服「头孢」类抗生素2天,静点1周,仍发热,性质同前,门诊以「发热待查」收入院。

自发病以来,患儿精神、食欲、睡眠可,小便正常,大便干燥,2-3日一次。

既往体健,否认结核病史及接触史,未到过牧区及疫区。

查体:T39.0℃,P次/分,R24次/分,BP85/50mmHg,WT22kg。精神反应好,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咽部稍红,扁桃体I度肿大,未见异常分泌物及疱疹,心肺腑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双髋关节4字征可疑阳性,内收外展轻度受限,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神经系统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四肢末端温暖,CRT1s。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19.06×10^9/L、N82.4%、L13.4%、HGBg/L、PLT×10^9/L,CRP95.18mg/L;

生化:ALT.0U/L、AST.4U/L,PCT0.ng/mL,ESR88/h,铁蛋白ng/mL,ASO.0IU/mL;

呼吸道病毒阴性,EB病毒阴性,真菌阴性,布氏杆菌阴性,PPD48h、72h均阴性,血尿培养阴性;

HLA-27阴性,抗核抗体谱均阴性,CCP正常,免疫球蛋白:正常,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功能紊乱,炎症组套:α肿瘤坏死因子17.8pg/mL、白介素-.5pg/mL、白介素2受体.0U/mL;

骨髓穿刺未见明显异常:心脏彩超:三尖瓣轻度返流,腹部超声:脾稍大,双髋关节MRI:双髋关节面滑膜稍增厚,增强后见轻度强化,关节少量积液。

病情分析

病例特点:患儿,女,6岁,入院前后病程共4周,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查体咽部稍红,扁桃体I度肿大,双髋关节4字征可疑阳性,内收外展轻度受限。

辅助检查提示炎性指标显著高于正常,但血尿培养、PCT均正常,EB病毒、真菌、结核、布氏杆菌、PPD试验均阴性,入院前后共用抗生素4周,仍持续发热,热退时精神如常,骨髓穿刺未见明显异常,细胞体液免疫紊乱。

诊断及鉴别诊断:

1.脓毒血症:患儿发热,热势较高,血常规白细胞总数、CRP显著高于正常,分类以中性比例为主,但PCT、血培养正常,暂不支持;

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发热,咽稍红,但颈部淋巴结无肿大,EB病毒阴性,暂不考虑。

3.川崎病:患儿发热大于5天,但结膜无充血,口唇无皲裂,无草莓舌,颈部淋巴结肿大,四肢末端无硬肿,心脏超声冠脉明显改变,暂不支持。

4.风湿热:患儿发热,ASO高于正常,但无心脏炎、舞蹈征等表现,头孢类抗生素应用4周仍发热,不能完全解释发热原因。

5.血液肿瘤疾患:患儿发热,抗生素治疗无效,但无恶病质表现,血涂片未见幼稚细胞,骨髓穿刺未见明显异常,暂不考虑。

6.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发热,伴一过性皮疹,髋关节少量积液,应注意此病,但查抗核抗体谱阴性,不支持该诊断。

7.幼年型特发性关节炎(全身性):患儿女,6岁,高热4周,热型类弛张热,热退时精神如常,抗感染治疗无效,查髋关节MRI示关节面滑膜增厚,关节少量积液,骨髓穿刺未见明显异常,抗核抗体谱阴性,α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升高,考虑此病。

治疗:予托珠单抗治疗后,体温平稳,未在复生。

出院诊断:幼年型特发性关节炎(全身性)。

临床讨论:

患儿发热病因应从感染与非感染两方面分析,患儿发热,热型为弛张热,热势较高,发热时曾伴一过性皮疹,查炎症指标显著高于正常,感染因素应作为首诊考虑,但PCT、血尿培养,EB病毒、真菌、结核、布氏杆菌等均阴性,入院前后共抗感染治疗4周,未见明显效果,应积极考虑非感染方面,高度重视自身炎症、自身免疫系统疾病。

患儿生长发育正常,智力同同龄儿,否认家族遗传病史,炎症指标显著高于正常,抗核抗体、免疫球蛋白、骨髓穿刺正常,细胞体液免疫紊乱,α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水平升高,诊断为幼年型特发性关节炎(全身性),予托珠单抗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定期复诊随访。

参考文献

[1]张斌,张晓洁.例儿童发热待查的临床分析[J].小儿急救医学,,12(06):-.

[2]赖建铭,吴凤岐,周志轩,等.托珠单抗对难治性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全身型的治疗效果[J].中华儿科杂志,,55(11):-.

大家都在看

儿童不明原因发热诊断思路

儿童发热抽搐,要警惕这两种疾病!

儿童发热的11个误区,美国医生这么说!

儿童急性发热这11条诊治经验值得收藏

美国儿科学会:儿童发热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全面!10种儿童发热伴皮疹疾病鉴别要点(附图)

★★★★★

看完记得分享哦

服务医生,期待支持!

《HAOYISHENG》为旗下超万读者诚邀广大界友分享您的佳作,让更多医生受益,欢迎广大医师投稿:

qq.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