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院骨科成功完成一例多节段跳跃性胸椎管狭窄手术,术前患者因胸椎管严重狭窄脊髓压迫双下肢不全瘫无法行走,术后2周患者恢复良好,配戴支具在辅助下下地行走,手术顺利完成标志着我院骨科脊柱外科水平已跨入天津市先进行列。
诊疗过程患者因双下肢无力麻木就诊于外院,考虑腰椎管狭窄,给予保守治疗未见好转,后逐渐发展为双下肢不全瘫。
患者辗转来到我院,经郑道明主任诊察后发现患者病史查体与腰椎管狭窄诊断不相符,进一步CT、MRI检查发现患者为:胸3-7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骨化、脊髓压迫症。胸椎存在“钳夹型”脊髓压迫造成患者不能站立行走,但患者为72岁老年男性,合并心动过缓,手术风险及术后再灌注发生瘫痪风险较大,但为给患者一次再能站立行走机会,以骨科郑道明主任为带头人,朱福良主治医师,时宇博医师,王云国医师等组成治疗小组经过认真分析病例,决定实施手术。在麻醉科吕国义主任和赵森主治医师严密配合下使用“揭盖法”“涵洞法”行一期后路胸椎脊髓前后减压,脊柱重建术。术后患者2周在辅助下下地行走,患者恢复非常满意。
延伸阅读:胸椎管狭窄症
郑道明主任介绍,胸椎管狭窄症是胸椎管横断面减小而产生的胸段脊髓压迫综合征,多见于中年男性,其病因主要来自发育性胸椎管狭窄和后天退行性变所致的综合性因素。
一、病因学
导致胸椎管狭窄主要因素:黄韧带骨化(占80%);椎体后缘骨赘;椎板增厚;关节突增生肥厚;后纵韧带骨化;发育性椎管狭窄。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逐渐出现的双下肢麻木无力、行走困难及大小便功能障碍是本病主要临床症状。
2.查体
患者呈痉挛步态,行走缓慢,脊柱多无畸形,偶有轻度驼背、侧弯,下肢肌张力增高,肌力减弱。膝及踝阵挛反射亢进等。
三、检查1.胸椎X线检查
侧位片上可发现肥大增生的关节突突入椎管这是诊断本症的重要依据。
2.CT,MRI检查
CT检查可清晰显示胸椎管狭窄的程度和椎管各壁的改变。MRI不仅能评估脊髓受压后的改变,也可除外其他髓内、外病变引起的压迫如肿瘤、炎症等。
四、诊断要点正确的诊断首先依靠详细的病史及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下列情况者,应高度怀疑此病:
1.持续的或进行性加重的背痛和放射性疼痛,后者只沿肋间神经走行方向放射,而不像坐骨神经痛那样放射至下肢;
2.进行性加重的下肢无力;
3.步态笨拙、跛行;
4.不明原因的下肢麻木、肌肉痉挛(抽搐);
5.躯干或下肢有束带感。
具备上述2~3项者,需要进一步的影像学和电生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五、治疗1.基本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一般无效,手术是目前治疗该病的惟一有效方法。因此,本病一经确诊,应尽快进行手术治疗,特别是对脊髓损害短期内呈进行性加重的患者,更应在脊髓发生不可逆性损害之前进行手术。
2.术式
本病常用的术式为胸椎后路揭盖法,可直接解除椎管后壁的压迫;合并前方压迫可采用涵洞法或蛋壳技术减压。
感觉不错,欢迎在底部点赞和留言↓↓
来源︱骨科
编辑︱党政办杨洪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