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组织制定了《中国学校结核病防控指南(年版)》,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应在新生入学体检和教职员工常规体检中开展结核病相关检查,并将结果纳入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健康档案。近年我国结核病疫情呈下降趋势,为何针对校园落地结核病防控政策?哪些是结核病防治的关键?
《央视新闻医学公开课》邀请中国疾控中心专家、医院医生,走进中央民族大学,科普进校园带您《肺话·肺结核》。
学校结核病防控一直是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学校是学生高度集中的场所,一旦发生结核病,很容易发生校园内的传播流行。学校结核病流行不仅给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对学校的教学秩序和环境稳定也带来影响,若处理不当,还会引起学生家庭和社会的强烈反响。为此,学校结核病防控是学校传染病防控和卫生保健的重要内容之一,受到了各级教育部门和卫生健康部门的高度重视。
自年国家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教育部建立部委协调机制以来,两部委多次下发关于加强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并开展联合督导。在年两部委联合下发《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试行版)》的基础上,通过近年来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实践,结合学生结核病流行状况及其变化特点,两部委于年联合下发了修订后的《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版)》,要求按照属地管理、联防联控的工作原则,加强对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合作和职责,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并加强监管。这一规范在指导全国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中国疾控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重点人群部副主任成君介绍,此次《中国学校结核病防控指南(年版)》的制定,是《规范(版)》配套的指南,它是一个技术的规范,用于指导各级疾控机构、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和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属于疾控常规工作。
近年来,我国结核病疫情呈下降趋势,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是全球结核病高负担国家,结核病离我们并不遥远。正确认识结核病是防控的第一步。
排菌的肺结核患者是结核病的主要传染源。患者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时,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经鼻腔和口腔喷出体外,在空气中形成气雾(或称为飞沫),较大的飞沫很快落在地面,而较小的飞沫很快蒸发成为含有结核菌的“微滴核”,可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如果健康人吸入肺泡,就可能引起感染。这是结核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另外还可经消化道传播,饮用未经消毒的带有牛型结核分枝杆菌的牛乳,可能引起肠道感染。
如果咳嗽咳痰超过两周,建议进行结核病的筛查。早期结核病常无自觉症状。患者可出现呼吸道症状,包括咳嗽、咳痰、血痰或咯血,部分患者可有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还可能出现全身症状,如疲倦、无力、盗汗、发热、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女性患者可伴有月经失调或闭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结核三科主任段鸿飞表示:”如果咳嗽咳痰时间超过两周,那么就提示呼吸道感染有可能是慢性的疾病,这个时候就需要考虑患有结核病的可能了。”
幼儿、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老人、营养不良、尘肺病患者、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由于其免疫力低下,更容易发病。与排菌肺结核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员,包括其家庭成员、同事、同学及与医务人员等最容易感染结核菌。如果环境通风不良,感染结核菌的风险就更高。感染结核菌后,并不一定发生结核病,是否发生结核病,主要受感染结核菌数量、毒力以及身体抵抗力的影响,结核菌毒力强而身体抵抗力又低则容易发生结核病。
整体上来说,结核菌感染者后发病的概率5%—10%,大多数的人处于一种潜伏感染的状态,而发病的人中,绝大多数在感染后的1—2年内发病。
结核病可防可治,主要有以下几种预防手段:
(一)接种卡介苗
接种卡介苗是我国儿童计划免疫的要求,也是我们每个人出生后的第一针,一般是出生24小时内就要接种。卡介苗是目前唯一可用于预防结核病的疫苗,对于儿童重症结核有着较好的预防效果。
(二)尽量减少感染的机会
不要与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要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等习惯,咳嗽、打喷嚏时应遮住口鼻,不要面对他人,不要随地吐痰;在校期间要勤开窗通风,确保室内空气流通。
(三)感染者预防性治疗
预防性治疗是对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但没有发生结核病的人,服用抗结核药物,用于预防结核病的发生。尤其是近期感染的人群,由于其发病风险更高,建议进行。学生中的感染者,大多是近期感染,预防性治疗效果明显。
《中国学校结核病防控指南(年版)》相较于以前强调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结核感染人群检测要积极探索新的技术和新的方法,提升检测效果;同时在接触者筛查环节做到“应查尽查”,对满足预防性服药条件者做到“应服尽服”。医院医务部主任路畅医生介绍,如果学生在入学体检的时候检查出患有结核杆菌,不用恐慌,学校不会因此给任何一个同学作出退学处理,会根据一个评定标准来决定是否需要休学。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