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结核病时可伴有不同的血液学异常。如类白血病反应、全血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各种贫血等。
一般结核病人的周围血象:大多数病人未发现有明显的异常。有人观察到当结核临床症状好转时,可见到明显的白细胞减少及淋巴细胞增多。因此认为,结核病人的白细胞减少,不像其它的细菌感染,并不表示预后严重`,在急性或亚急性肺结核病人可有明显的中性粒细胞增多。病情严重时,单核细胞明显增多。贫血较常见,一般程度较轻,但也有严重者。
类白血病反应:①在病灶或分泌物中找到结核杆菌②周围血白细胞明显增多和/或有幼稚型白细胞出现③经抗结核治疗后,异常的血液象恢复正常。。类白血病反应可与结核病同时出现,亦可在结核病后几年发生。本反应主要见于血行播散性粟粒性结核,特别多见于无反应型患者。无反应型结核感染一半以上有血液学改变,除类白血病反应外,还可伴有单核细胞增多、嗜碱粒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多或减少、贫血和全血细胞减少等。其中大多数血液学改变均继发于结核病,并随着成功的抗结核治疗而消失。
对于类白血病的血液表现与结核的关系至今仍未有统一的看法。新近的文献倾向于在白血病的础基上,由于细胞免疫的缺陷导致体内潜伏的结核病灶活动化,或容易得到新的结核感染。因此认为,在结核感染时的类白血病血液改变应认为是真正的白血病,而不是类白血病反应。
全血细胞减少:活动性结核病特别是无反应型结核病伴发全血细胞减少者文献上屡有报道。有人认为脾功能亢进,是血液改变的基本原因。亦有人认为结核病人的全血细胞减少以及其它的血液改变。都是由于结核菌的产物作为抗原对血细胞生成系统致敏所致。
骨髓纤维化及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硬化性结核时可有贫血,幼稚红、白细胞血像、泪滴状红细胞,骨髓呈纤维化。
血小板减少与出血倾向:结核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可能机制是,①抗结核药物引起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症②结核感染促进了潜伏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瘫③结核性脾炎伴脾亢④.全身网状内皮系统增生,,扣留了过多的血小板,或由于抗血小板抗体的释放使血小板遭到破坏⑤由于骨髓被肉芽肿和纤维组织所代替使血小板的生成减少。
综上所述,结核感染与血液病的关系是复杂的,有的血液改变是通过结核感染本身所引的,如贫血
单核细胞增多,白细胞增多或减少,骨髓纤维化伴髓外造血等。有的可能继发于脾结核而产生的脾亢,如全血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严重的骨髓衰竭也可见于广泛的骨髓感染,抗结核药物则多引起叶酸及维生素B12:的缺乏或干扰毗哆醇的代谢,而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或铁粒幼细胞性贫血,部分的会引起血小板减少。
参考文献:
[1]吴梓樑.患结核病时血象的改变[J].国外医学参考资料(内科学分册),(10):-.
。r
。
。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