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一定要救我!”1月28日穗仪从美国发email对我说!

穗仪是我的好朋友,我们相识于年,当时她刚刚从日本留学回来,在一家日本企业做翻译。年夏天我从美国回广州主持研究生答辩时,我们匆匆忙忙在天河路边上见了一面,这是我最后一次见到她。年她与丈夫一起去了美国,我当时在Baltimore,他们在SanFrancisco,我搬到Newark后,他们也来到NewYork。虽然近在咫尺,但是阴错阳差,我们一直未曾见面,只有电话、email联系。我总认为他们不应该选择长留美国,因为他们在NewYork一直为生计奔波,而在国内时过着非常easy的生活。穗仪却说“为了孩子,再苦再累也愿意”。

1月中旬,穗仪发短信告诉我:她生病住院了,呼吸困难,双侧胸腔大量积水。开始怀疑是结核病,随后证实为恶性肿瘤。听到这个噩耗,穗仪几乎绝望、撕心裂肺般痛哭:“肿瘤科的医生过来解释了结果,说这是晚期的癌症了,而且已经扩散到淋巴里面,决定用化疗….当我问医生我的生命可以有多长时,回答是只有一年时间,但如果化疗可以控制扩散的情况,可能有两至三年,我真的无法接受这个噩耗…….我上网看肺癌晚期的寿命只不过是几个月时间,而且到最后会很痛苦,我没法接受这样的人生结局。我现在精神的痛苦已经超于身体的痛苦,情绪一直无法平复。”

不仅穗仪无法接受这个现实,我自己也完全不能接受这样的一个结果,脑海里时刻闪现穗仪调皮、灿烂的笑容。

穗仪是千千万万个不幸的年轻肿瘤患者之一。去年一年,自己经手治疗的年轻肿瘤患者近20人,LJ,MH,ZWF,YZL、ZJC、CSJ、WLG…….,等等等等。他们一个个是那么的年轻,那么的善良,那么的充满生命的活力,却又是那么地不幸。

我在文章《Whenyousaynothingatall》中提到的那位患者LJ,经PET-CT证实为全身广泛转移,失去了再一次手术的机会。出院临别时她对我说:“我女儿才两岁,她给了我无限的快乐,我要求不多,只希望活到看她穿婚纱”!

ZWF,一朵还在含苞待放的生命之花,已经是第三次手术了,昨天上午又因肿瘤复发再次入院;

YZL,一个正准备扬帆起航的名牌大学毕业生,却被晚期胃癌绊倒;

CSJ,一颗行政管理的明日之星,结肠癌毁灭了他的希望……等等,举不胜举!

医生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行业。这种痛苦不是说学医时间长、工作累、压力大、责任重、待遇低,而是指心理上的苦痛:每一次见到一个恶性肿瘤患者,尤其是年轻肿瘤患者,对自己都是一次痛苦的折磨,为病人惋惜,为病人心痛、为病人落泪,与病人一起经历不堪回首的心理历程。但是眼泪救不了病人,我们还必需理智地、镇静地医治每一个病人。真有战场上那种“含泪面对倒下的战友、继续往前冲”的感觉。有时还不得不说一些善意的谎言,去安慰病人。面对即将逝去的宝贵生命,常常感到无奈、无助,束手无策,痛恨自己无能:救不了朋友,救不了病人。医生的这种心理痛苦是其他人无法了解或分担的,只有医生自己默默地承受。有人说:当医生久了,对生死看多了,医生变得麻木了。但是自己并非如此,相反更加感觉自己身上的责任重大。流淌在病人面颊上的泪水流到了自己的心里,满布在病人脸庞的忧愁印到了自己的脑里。分不清谁是病人,忘记了我是医生。为病人痛,为病人苦,为病人忧,为病人愁!

心理医生的一个职业特点是首先要进入病人的心理世界,然后才能医治病人。世界上有名的心理医生自己往往是心理疾病患者,如费洛伊德。我自己觉得:进入病人的心理世界不是心理医生的专利,也是对其它医生的职业要求。躯体疾病的心理影响是自己年轻时所不曾认识到的。自己也曾经作为病人接受手术,自己深刻体会了手术前的紧张(总是往坏处想)、疼痛的无奈,体会了疼痛应激对体重的巨大影响。“痛病人所痛,急病人所急”是职业道德对医生的要求。但是,“痛病人所痛,急病人所急”首先要求医生要进入病人的心理世界。只有了解病人的心理,才能对症下药。

人生苦短,人生无奈!生命只有一次,因而是最宝贵的!在痛恨病魔险恶的同时,我们还能做什么?作为医生,拿什么献给我亲爱的病人朋友。为了拯救更多的病人,今后自己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苦功夫:

第一:努力学习。

学习的艰辛自不必说,人尽皆知。但是,对我而已,看书、学习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一段愉悦的经历。在学习过程中,拓宽了视野,掌握了知识,开创了思路,提高了认识!多么快乐,多么惬意!更加重要的是,每一点知识的收获都可能促进临床进步,每一次理论的提高都可能造福病人朋友。困难因此而更易解决,手术因此而更加安全,患者因此而更快康复!一举多得,夫复何求?不满足于做一个好人,更要做一个能人。一个没有能力的医生救不了病人。

第二:建设团队。

一个人的作用是有限的,一群人的作用是巨大的。自己要在主任的位置上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带好一个团队,将整个科室的每一位医护人员培养成为行家里手,从而有效治疗更多的病人,发挥团队的协同作用。

第三:培养学生。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类的生命是无限的。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现在的学生就是未来的医生,现在的学习是为了将来的传承,现在的教学质量就是将来的医疗质量。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老师倾注多少心血,学生收获多少成就。只有花大力气培养学生,才能保证“一代更比一代强”。

第四:著书立说。

世界上恐怕没有任何一样东西能够象书籍那样影响人类。随着年龄的增加、随着从医时间的延长、随着诊治病人的增多、随着临床经验的丰富,自己对不少疾病有了自己的一些认识,如果把这些记录下来,可以使读者少走弯路、少犯错误,病人也少一些痛苦。《围手术期病理生理与临床》一书就是自己的一个尝试。张孝骞老师是我国近代当之无愧的医圣,可惜老人未留一墨与后人,一切的经验都随他而去,否则不知道有多少医生、病人受益。

第五:加强科普。

我国著名免疫学家谭绣全教授,是从德国留学回来的一位内科医生。谈及改行原因时,老人说:当医生,一辈子最多只能治疗1-2万个病人,我现在做疫苗,可以防止成千上万的人生病。专业著作犹如医生,科普论文犹如疫苗!当代社会很多的疾病都是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如果将正确的生活方式告知人民大众,就可以减少疾病。俗话说“病从口入”千真万确。但是,我理解的“口”并非特指口腔,而是包括任何生理的、病理的“口”,前者如口、鼻、眼、肛门、尿道、阴道;后者如手术切口、各种创伤伤口、人工造口、引流管口等!很多疾病尤其是感染性疾病都是从上述“口”进去的。例如,手术后感染最常见的部位是WWW,wound(伤口)、windpipe(气道)、Waterpipe(水道,尿道)。教育人民群众保护好这些“口”就可以减少很多疾病。科学普及是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善举。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哪里治疗最好
合肥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