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痨,亦称“痨瘵”、“骨蒸”。临床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消瘦等为其主症。晋代已认识到本病具有传染性,如《肘后方》云:“死后复传之旁人,乃至灭门”。《济生方》并指出“五劳六极,非骨蒸传尸之比,多由不能卫生,始于过用”所致,明确地把肺痨与虚劳划分了界限。

现代医学称本病为“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入侵肺部引起的慢性消耗性传染病。目前对结核病的治疗,虽然以西药抗痨为主,但部分“难治病例”,如结核菌对多种抗痨药高度耐药;因各种原因造成的药物中断或不能用药:机体免疫功能缺陷等,对这些患者,则可以灸疗或中药治疗为主。

~~~~~~~~~~~~~~~~~~

本病致病因素,不外内外两端。外因系指痨(láo)虫传染,即结核杆菌入侵,内因系指正气虚弱。内外二因往往互为因果,正虚不足之人,最易感染成疾。诚如《古今医统》所说“凡此诸虫,著于怯弱之人,日久成痨瘵(zhài)证”。明代徐春圃进一步指出:“凡人平素保养元气,爱惜精血,瘵不可得而传。惟夫纵欲多淫,苦不自觉,精血内耗,邪气外乘。”强调了内因的重要意义。

本病的病位主要在肺,病变早期多为肺阴不足,清肃失司,阴虚内热,肺络受损等。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继及脾肾,阴损及阳,出现更为复杂的证候。

~~~~~~~~~~~~~~~~~~

肺痨为慢性病,病程较长。一般初起干咳少痰,疲倦乏力,食欲不振,逐渐消瘦。病变进展,破坏加重时则咳嗽加剧,痰中带血,甚至大量咯血,午后发热颧红,盗汗眠差,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或闭经。晚期则大骨枯槁(gǎo),大肉陷下,动则气喘出现危候。在施治方面,《医学正传》提出:“一则杀其虫以绝其根本,一则补虚以复其真元。”《理虚元鉴》指出:“理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要,肾为一身之根。知此三者,治虚之道毕矣。”这是经验的总结,这些理论颇能概括治疗肺痨的全部过程。下面结合灸疗特点,分型论治如下。

~~~~~~~~~~~~~~~~~~

1.肺阴虚型

症状:干咳痰少,声怯不畅,痰中带血,色红如丝,咽干口燥,饮食减少,气短胸闷,或有潮热盗汗,舌质红舌苔薄,脉细数。此乃肺阴亏耗,肺失滋润,清肃之令不行,络脉受损所致。

调理原则:滋阴润肺。以取手太阴、足太阳经穴为主。

艾炙配穴:肺俞、膏肓、尺泽。

随症加穴:

1,咳嗽较剧者加太渊、风门;

2,咯血者加行间、照海;

3,盗汗量多者加神阙、复溜、阴邸、太溪;

4,干咳潮热者,加结核穴。

配穴原理:《难经》云:“阴病引阳,阳病引阴”,肺俞为肺脏之俞穴,取其补肺阴益肺气。膏肓俞是治疗诸虚百损的要穴。尺泽系手太阴肺经之合穴,可以肃降肺气,宁嗽化痰。加太渊、风门可助肺气肃降;加行间、照海可滋阴降火;盗汗亦虚火盛而阴液不能敛藏所致,故盗汗频作者加肾经之经穴复溜、输穴及原穴太溪泻相火而滋阴,心经之郄穴阴郄养阴敛汗,任脉之神阙扶正敛汗。取结核穴(是治疗结核病经验效穴)以清肺养阴。冀(jì)虚火一降,肺阴得复,诸症可平。

~~~~~~~~~~~~~~~~~~

2。脾气虚型

症状:脾胃素虚或肺痨久延累及脾胃,除肺阴虚诸症外,常出现脾虚失运症状,食少,腹胀,大便溏,倦怠乏力,消瘦,面色少华,舌苔薄少,脉虚无力。

调理原则:养阴益气,肺脾同治。以取足太阳、任脉、足阳明经为主。

艾炙配穴:肺俞、膏肓、脾俞、中脘、足三里。

随症加穴:

1纳呆加胃俞、太白;

2便溏次频加天枢、上巨虚。

配穴原理:脾为后天之本,主饮食物的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土虚弱,不能生金,更促使肺脏之虚。故肺痨出现脾气虚弱症状时,必须肺脾同治。本方以肺俞、膏肓穴滋养肺阴,以脾俞、中脘、足三里补脾助运,消胀和中。因脾与胃相表里,配以胃俞、天枢、上巨虚、太白穴调理脾胃,以资化源。

~~~~~~~~~~~~~~~~~~

3。肾阴虚型

症状:肺痨晚期,穷必及肾,出现肺肾阴液亏损症状。症见咳呛气急,痰粘难出,咳血鲜红反复发作,潮热盗汗,咽干口燥,心烦失眠,男子遗精,女子经闭。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调理原则:滋养肾阴,肺肾同调。以取足太阳、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艾炙配穴:肾俞、肺俞、膈俞、关元、三阴交。

随症加穴:

1午后发热较高者,加大椎、曲池;

2梦遗失精次频者,加命门、志室;

3经闭日久者加血海、太溪。

配穴原理:肾为一身之根,肺痨患者长期发热盗汗,势必消耗肺阴,继而消耗肾阴,阴虚则火旺,导致诸症丛生。主方中各穴旨在补益肺肾之阴,清火宁络止血。大椎又名百劳,可治诸虚劳损,合曲池共退潮热;遗泄者加命门、志室益肾固精;闭经者加血海、太溪养血滋阴、调经。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产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