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

今日要闻

综合医讯

1.“中国制造”正在进入全球疫苗供应商名单。在4月25日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来临之际,世界卫生组织(WHO)中国代表处扩大免疫规划兰斯博士表示,疫苗生产企业通过世卫组织疫苗预认证,是获得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疫苗采购的前提条件。截至目前,我国已有两家公司通过WHO预认证。(新华网)

2.万北京家庭有望坐在客厅享受医疗服务。春雨医生在京宣布,牵手歌华有线,通过电视终端,向用户提供健康咨询、健康科普和高血压管理等服务。(健康界)

3.4月20日下午,由复旦大学倡议,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锋基金等40余家产学研单位联合组建的“上海精准医学产学研创新联盟”正式启动。(复旦大学)

4.近日,成都市政府网站转发了四川省财政厅等8部门关于印发《四川省鼓励直接融资财政奖补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的通知。成都将为新三板挂牌企业一次性补贴50万元。(成都医学城)

5.全国3D打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主任委员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担任,共有委员61名,基本涉及我国增材制造领域具有代表性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协会等,涵盖工艺、材料、设备、服务、监测、认证及医学等多个领域。(证券时报)

6.继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这“三高”之后,高尿酸已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第四高”。最新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广东多地居民高尿酸血症及痛风高发,最高地区发病率显示,超过50%的男性和接近三成的女性患有高尿酸血症。(广州日报)

7.我国约有10万左右的血友病患者,但只有不到10%的患者能接受规范治疗。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导致的出血性疾病,由于患者的血液中先天缺乏一种凝血因子,容易导致出血不止,可以致残,甚至危及生命。(广州日报)

8.近日,吉林省长春市政府讨论并原则通过《长春市政医院取消药品加成的实施意见》。《意见》要求,在总体不增加患者就医费用的情况下,从年4月15日零时起,市、区属的20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同时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健康报)

9.重庆捐精热精子库限流。据介绍,按照国际国内的通行几率,通过筛选能合格的捐精者只有24%左右,合格者还不一定都能完成捐精,最终能拿到元补贴的并不多。不过,即便不能通过筛选,也有每次50元的交通补贴。(重庆晚报)

10.美国市场调查公司Tractica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全球医疗健康用可穿戴设备市场今后将继续扩大,年供货量为万台,到年将增至万台。在医疗健康用可穿戴设备中,以健身追踪器和智能手表为首,治疗慢性疾病及远程监控患者等与医疗密切相关的产品,以及有助于老年人护理的产品的市场也将扩大。(全球君)

11.台湾曝未收到今年世卫大会邀请函。《中国时报》称,自年以来,台湾每年都受邀以观察员身份出席5月举行的世界卫生大会,今年却迟迟未收到邀请函。大陆涉台学者披露,邀请程序已经结束,台湾的邀请函今年恐落空。(环球时报)

12.中国专家:海外试管婴儿称成功率达80%有误导成分。以克利医院凭借雄厚的基础研究实力和不断完善的技术,拥有更高的试管婴儿成功率。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年美国试管婴儿成功率的相关统计显示:35岁以下患者进行新鲜胚胎移植,妊娠率为63.2%,38岁到40岁的患者其妊娠率为50%。(央广网)

13.近日,杏树林与跨国药企辉瑞中国达成战略合作共识,为全国重症感染领域的医生共建职业成长及临床协作交流的高效互联网平台。(经济观察报)

14.素食现在被认为是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也确实有很多人因吃素而受益。但科学家发现,祖先为素食主义者的人更容易携带加快植物脂肪酸代谢的基因。在这些人的身体中,植物油会被转变成二十四碳四烯酸,该物质会提高炎症的风险。此外,这些炎症还与心脏病有关,并会加剧癌症的危险。(中国新闻网)

15.“每天吃新鲜水果,可能降低中国成年人心血管死亡率达四成”……近日,国际上一系列针对慢性病防治的最新研究表明,健康饮食和运动有助于“遏制”当前呈爆发式增长的糖尿病患病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新华网)

16.骨质疏松让人忧?研究表明耐力运动可防止骨折,并且可以预防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造成的骨质疏松。目前,该项研究已发表于《欧洲应用生理学期刊》。(环球网)

17.中国科研团队国际首创肺癌治疗新技术——囊泡治疗法。这家科研团队来自华中医院。囊泡治疗技术具体过程为:从患者胸腔积水中分离出肿瘤细胞,扒下其“外衣”——囊泡,在囊泡内裹上化疗药物,再把囊泡输回患者胸腔,让装在囊泡内的化疗药物精准定位并杀死肿瘤细胞。(中新社)

18.近日,来自南昌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可以用在绷带里的胶囊,该胶囊里面存储着抗菌药物。使用者可以借助这种胶囊控制其活性,从而帮助其抗击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科技日报)

19.医院胸腔外科近日利用先进的4D打印新技术,成功为一例气管软化性狭窄患者解除病痛,4D打印气管外支架使用的是可吸收生物材料,在未来2至3年内将逐渐降解被人体吸收,免除了患者二次手术取支架的痛苦。(中国新闻网)

医学史上的今天

年4月22日:伦医院使用仿生眼植入盲人体中获得成功。

奥咨达整理,ceCRO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