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CU临床工作中,对于气管插管的场景大家并不陌生,是ICU常用的急救措施之一,可以帮助患者保持呼吸通畅和利于排除呼吸道内的异物或分泌物,但同时对于患者也是一种创伤,甚至会对其生命安全造成一定影响。以下是一例关于由气管插管而引起死亡的病例,希望大家能从以下的案例中学习和借鉴一些临床经验。欢迎大家分享您在临床中的典型案例,并一起讨论学习。
案例说明
ICU转入一名患者,男性,32岁,在收入住院前有8年霍奇金氏淋巴瘤病史,伴有发烧、恶病质和呼吸困难。诊断肺炎后开始进行抗生素治疗(亚胺培南,万古霉素)。在收入后48小时,患者被转入ICU,因为他的意识级别转弱,并且需要插管。
气路管理,尤其是在手术室以外,需要予以十分谨慎的观察,从而避免特定的风险,例如:气管插管(ETT)紊乱,食道插管,以及有害拔管。ETT或气管造口术移位是ICU中死亡或脑损伤病例中一半的原因。这些不良事件可能在以下情况中发生:患者移动,中止镇定药物输液,突然唤醒,咳嗽,或者在ETT吸入期间。尽管ETT合适安装,之前提到的并发症仍会发生。一个损坏的ETT和后续气管堵塞可能引起致命的并发症。
该病例中当麻醉医生探视时,患者已神志不清,恶病,流汗,并且呼吸困难。生命体征:PR=/min,RR=40/min,腋下体温=38℃,血压=90/50mmHg。在肺部听诊,呼吸声在左上和中肺叶低沉,并且可以在肺底听到粗糙劈裂声。动脉血气分析:PH=7.18,HCO3=15mmol/L,PCO2=23mmHg,PO2=48mmHg,BE=-8mmol/LO2,饱和度=85%。考虑到患者的病情,需进行心肺检测和脉搏血氧饱和度检测。在吸出口腔分泌物后,静脉注射微克芬太尼和80毫克2%利多卡因,加上4片10%利多卡因被用于麻醉舌咽神经,并进行喉镜检查。然后,为患者使用高容量低压8号气管导管插管,使用充气袖口。在正确的放置确认后,袖口被填充以5cc空气。机械通气在同步间歇强制通气(SIMV)模式建立,其压力支持系数如下:RR=12/分钟,TV=cc,PEEP=3厘米H2O,压力支持=15厘米H2O,流量触发=2L/分钟,呼吸时间=1.5秒,呼吸流量率=50L/分钟,FIO2=%。插管后的血液动力学参数如下:BP=/60,HR=/分钟,SPO2=90-92%。如果患者的BP下降至低90mmHG,我们设定了1-2毫克咪达唑仑和50-毫克芬太尼静脉镇定。
然而在一小时的插管后,通气机开始报警,ICU护士发现一部分气管内导管已经消失。麻醉科医生通过剩余部分的咬痕,确定在22号附近气管内导管的消失。(见图1)患者发绀,并且他的血液动力学参数不稳定。脉搏血氧饱和度确认氧饱和度为60%。不能打开患者的口腔,且即使进行了拖颚法,使用面具通气仍然失败。直接喉镜检查未显示任何气管内导管吸入部分的踪迹,并且2次使用Magill镊子取出导管的连续尝试均未成功。患者心脏呼吸迅速恶化,因此使用气管内导管7号进行了重插管。进行45分钟心肺复苏未成功,最终患者死亡。胸腔X射线尸检成像显示其位于声带末梢,并在其撕裂了右肺叶以后,它的一部分进入右肺叶和胸腔纵隔膜,从而引起气路阻塞和不能通气(见图2)。
在大多数病例中,是通过胸腔成像诊断。同时支气管镜检查也同样适用,因为异物很可能会随着活动性支气管镜检取出。在该病例中,因为患者的心脏呼吸情况迅速恶化,没有机会进行支气管镜检。因此,在喉镜检查失败后进行重插管作为最后的尝试。第二次尝试可能已经引起首次吸入导管移动,并且继而进入胸腔内隔膜,在撕裂肺叶以后。因此,首先应取出吸入ETT后,再对对患者进行重插管的尝试,从而避免患者呼吸条件恶化。总之,ICU医务工作者在为患者进行气管插管过程中,要备有合适的静脉注射的镇定药物,同时在所有插管患者中使用咬合块是防止吸入ETT引起死亡的最好方法。
图1损坏的气管内导管显示咬痕
图2患者第二次插管后胸腔X射线(尸检)
欢迎大家为我们提供更多临床上典型病例,分享您在临床工作中的得与失,甜与苦,让我们大家为美好的未来共同奋斗!可以通过“ICU护理之家”邮箱:icuhulizhij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