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思危:政府不会允许楼市崩盘房价调解也就2年
2014年3季度中国经济数据公布后,国内学界对中国经济未来走势的看法产生了分歧,毕竟7.3的增速是近年来最低的,这加重了部分学者对中国经济将继续下行的耽忧。同时也有专家认为,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角度来看,这个数字还是比较乐观的。在日前举行的第23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和2014金融街论坛上,第九、10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分别就当前和今后中国经济形势做了分析。成思危:政府不会允许房地产崩盘成思危在演讲中指出,虽然中国经济面临下行的风险,但是只要转变GDP崇拜、认真地进行金融改革、真正实现从投资拉动经济向消费拉动经济转变,最后利用信息技术革命的机会来改造企业,推动各项改革,未来10年中国经济依然可以保持7到8的中高速经济增长。成思危认为,中国的经济周期大概是10年,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的平均年增长率是10.3、10.4左右。从2013年开始,中国的经济增速是7.3,事实上2012年的时候已减缓到了7.6。今年前3季度的增速分别是7.4、7.5和7.3,所以,明显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放缓了。"但是另一方面,我觉得这不值得过度耽忧,由于我们开启了改革的进程,所有的这些改革都是为了经济可持续在做的改革。如果认真贯彻三中全会决定,下大气力做好经济转型的话,我们还是有希望在这个10年里保持7到8这样一个中高速的增长。"成思危指出,在这个周期内,中国要保持7到8的经济增长速度,需要处理好几个问题。首先要消除对GDP的崇拜,改变过去一味仰赖投资拉动GDP增长的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消除GDP当中的水份。他说:"多年以来,GDP就代表政绩,GDP是官员非常关心的事情,而投资是最容易拉动GDP的,这类拉动长时间下来有问题。"他举例说,2008年,政府推出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后,当年经济增长到达了9以上,同时坏债也等比的增加了,而且带来一大堆问题,诸如过剩的生产能力、库存的积存、环境问题、地方政府债务等,2011年通货膨胀到达了最高的5.4,最后出现资产泡沫。"当年住房销售增加,房价增长过快,这些问题都是由于过度投资带来的。"成思危认为,过度投资造成GDP灌水,体现在几方面。一个是"豆腐渣工程",项目质量差,差的项目做上去以后就把GDP给冲高了,由于做得不好你又把它拆掉再做,然后GDP又增高了。2是有一些项目,通过投资你好像把GDP给做大了,但是等到项目做完了以后,你其实没有办法真正用得上,由于有各式各样的一些财务问题让他们没法运营,有技术问题让他们没有办法使用等等。固然,你项目做了你是把GDP给做大了,但是地方政府必须要对这个项目的后期运营去提供资金的补助补贴,所以这些都把它算到了GDP当中。比如有一些地方建地铁,地铁本来是为了方便人们生活,但是几十个城市都建地铁,有些城市建成以后不但不会起到便民的作用,反而会成为财政包袱。"靠投资拉动GDP像抽雅片一样,为什么?由于靠投资拉动GDP,假定有10水份,今年投了1000亿,其中有100亿不能再发挥作用了,明年怎么办?要保持一样的增速,就要投1100亿,这样投资增速逐年增加。"成思危对此做出形象描述。所以,我认为,第一,不能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国务院发文也推出要进一步促进消费,让人民群众能消费。第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让人民群众敢消费。第三,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让人民群众愿意消费。谈到当前金融遇到的问题,成思危认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是房地产,2是地方政府债务。"这两部分加起来占到银行贷款的50-60,如果这两部分出问题,那么可能就影响很大。"地方政府的债务在2010年中期的时候,根据我们的研究,已到达了10.7万亿,但是,去年根据财政部的估算,地方政府债务的总量已到达了20万亿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中央已做出了决定,允许地方政府发债,通过借新债还老债办法渐渐消除,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对房地产问题,成思危表示,中国的房地产不会崩盘,这点是肯定的。当期的房地产进入了调解期,这个调解期大概是两年左右。从长远来看,房地产价格还是上涨的。他解释说,中国仍然处在城镇化进程中,需求在那里。"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只有52。如果每一年增长1,每一年1100万农村人口要流向城市;每一年700万大学生毕业,他们要工作、结婚;还有相当数量的家庭要改进住房。"由于前段时间房价上涨较快,中国房地产出现两种不同情况,对不同的城市要采取不同的措施。一种情况像北京、上海这类地方,需求还是存在的,一旦房价着落马上就会释放出来,最近北京二手房交易量就已上涨。对这类地区,一线的房子还要限购,抑制需求,增加适合的供应。另外一类是一些2、三线城市,开发过度、供过于求,对这类城市要采取取消限购,鼓励周围农民和老百姓进城买房的办法,逐步消化存量。成思危进一步指出,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政府不会允许房地产崩盘。"由于一旦房地产崩盘会带来诸多问题,房地产联系到60多个行业,钢铁、木材等等,现在房子需求减少,钢铁卖成白菜价,对国民经济有相当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现在房地产贷款在银行大概占银行30,房地产出问题银行就要出问题。另外,房地产价格下跌的话,老百姓财富就会缩水。"买房是总资产,向银行贷款是负债,净资产是总资产减负债。每个月交月供以后负债逐步减少,净资产增加,交完以后,净资产等于房子价格。所以一旦房价下来,房价增长速度高于银行利息,净资产增加,如果房价增长低于银行利息,净资产缩水。如果真的房地产崩盘,中国80的居民财富都会损失,政府是希望抑制房价的过快增长,但是其实不希望房地产崩盘。"从长远来看,房地产价格总是上涨。美国近百年来虽然经历了次贷危机,房价年增长北京白癜风医院地址率3。"我计算了一下,中国从2000年到2013年,全国房价年增长率是8.6,通过两年调解期要到达三个目的。"第一是供求关系比较平衡。第二是抑制房价过快增长。"就是比CPI可能高一点,由于劳动力价格、生产资料价格长远来看会涨。"第三是在这个过程中将会出现一批实力差的开发商被淘汰,这样房地产产业更健康。成思危警告银行要注意金融风险,他说:"我专门问过工商银行,他们说银行贷款中房地产贷款占1/3,30左右,其中个人住房贷款25到26。个人贷款是优秀贷款,一般情况下除非他失业了或企业破产了才会断供,所以一般自己住。开发商贷款占银行贷款的1/4左右,工行的1/5。开发商资金来源中39是自有资金,31是预交款,客户购房预付款,真正向银行贷就30。这个数对大的开发商来说即使房价下行,不会伤害,对小开发商有问题。""我希望两年调解期使房地产恢复到比较正常状态,城镇化进程能够不断健康发展。"成思危最后强调,中国经济要想保持高速增长不能靠房地产,要靠传统产业,要弄创新。他说,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机引导的机械化革命,第二次是电力引导的电气化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电和互联引导的信息革命,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等等新的东西层见叠出。"互联的出现使得信息技术革命跟前两次革命一样,终究一定要进到各行各业,要进到千家万户。企业要抓紧商机,抓紧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包括现在传统的制造业。"吴敬琏:下落债务杠杆率化解金融风险燃眉之急吴敬琏在演讲中强调,目前我国的国家资产负债表的杠杆率太高,风险正在加速积累,隐含着出现系统性危机的可能性。化解危机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尽量不出现系统性危机的条件之下,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促进效率的提高和结构的优化。吴敬琏指出,10八大,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和发展都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但同时,经济还面临着许多挑战。比如,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经济进入下行通道、GDP增长乏力、产能过剩、市场疲软、部分企业因销售不顺畅资金紧张,乃至产生了企业偿债危机等。吴敬琏分析道,这些问题在宏观经济中集中表现就是国家资产负债表中的杠杆率太高,即负债率太高,风险正在加速积累,隐含着出现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怎样来应对这个风险,特别是金融风险,就成为朝野关注的问题。"学界和业界就此提出两种基本的处理方法:第一种办法是采取强刺激政策,放松银根,增加投资,拉动GDP的增长速度。吴敬琏认为,采取这类办法虽然能够在短期内提升经济增长率,消除一些企业的经营困难,使得投资者取得高回报。但是,用对企业进行补贴或加大投资的办法来支持较高的增长率,将妨碍效率的提高。"由于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补贴后,反倒会减弱企业提高效率的压力,麻痹企业在这方面做出的努力。结构优化也会遭到影响。"他指出,我国国民经济结构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投资率居高不下,经济增长主要依托投资的注入,而不是效率的提高。也就是说经济发展的转型,从粗放式的,主要依托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主要靠效率提高支持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会遭到影响的。这样的结果就会使得杠杆率进一步提高。"本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去杠杆化,如果用注入大量资金的办法来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就会使得资产负债表中的杠杆率进一步提高,风险进一步积累,产生系统性危机的可能性增大。""我本人倾向于采取第二种办法。在控制系统性风险的条件之下,把主要的气力用来推动关键领域的改革,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促进效率的提高和结构的优化。"吴敬琏强调。他称,效率的提高和结构的优化从1995年第九个"五年计划"就提出来,但是过去一段时间,调结构主要由行政机关来主导,而不是靠比较完善的市场,所以见效不大。"我们如果能够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上,那么提高效率和优化结构就会有更切实的保证。"吴敬琏指出,这两种办法在全球金融危机产生后都在用。但是,从现在的情况看,第一种办法是失灵的。他举例说,拿今年来说,虽然领导层已明确表示,中国不会采取强刺激的办法来拉升GDP的增长率。但实际从今年2季度以来,刺激的强度并不小,可是效果其实不明显。"从2009年以来,投资拉动起作用的时效越来越短。2009年的4万亿投资和10万亿贷款最少保持了两个季度10以上的增长率,然后逐步着落。但是经过两年,经济增长掉到了8以下。最近三年几次启动的刺激时效越来越短。这意味着投资报酬递减的规律已明显的显现,所以想依托这类办法看来是没有太大希望的。"另外一种改革的方法虽然终究可以提高效率,优化结构,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中的问题,但是也有坏处。"它的坏处是,在采取这类措施的进程中,GDP的增长率在一段时间可能会下降到7左右,乃至更低。但是领导人已多次说过,不能以GDP论英雄,保就业、保民生才是最重要的,而要保就业、保民生的关键在于效率的提高。"怎样才能提高效率?吴敬琏认为,只有通过改革,建立一个好的体制,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效率太低这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性问题。"就像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讲的,要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让市场能够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只有效率得到了提高,劳动者的收入和消费才能够得到较快的增加,中国的发展才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针对人们普遍担心的问题,比如,是否是能够在没有采取大规模刺激,大量资金注入的情况下控制住金融风险?体制的进一步改革能否保证效率的提高,而效率的提高能否实现保就业、保民生的目标?吴敬琏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我们的宏观当局,不管是中央银行还是财政部的领导都一再表示,现在的金融风险、高杠杆率的风险都是可控的。但是必须采取必要措施,使它逐步消除。"他建议,可以采取以下一些办法来梗塞漏洞,下落风险。1是停止那种回报过低,或没有回报的无效投资。2是停止对一些僵尸企业输血。"日本之所以在1990年爆发了危机,一直没有缓不过来,其中有一条教训就是通过政府补贴、减税或用资金注入来保持那些僵尸企业生存。这种情况在中国也存在,使得我们资产负债表杠杆率提高。"3是动用国有资本偿还政府的或有负债。现在最大的一笔或有负债就是社会保障基金的缺口。虽然当期没有,但从中长时间看,这个缺口不但有,而且不小。对这个负债,十八届三中全会已做出明确规定,就是要拨付国有资本去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我们应当作这件事,以下落资产负债表的风险。4是对资不抵债的企业要实行清盘或破产重整。五是要盘活由于粗放增长方式造成的死资产存量。财政部最近要求各个地方对国有的死资产的存量想法盘活,如果能够把其中一部分盘活,那么可以大幅度的下落资产负债表的风险。最后,再辅之以一些灵活的财政货币政策。吴敬琏指出,总的趋势来说,中国的杠杆率还太高,今后应该是一个去杠杆的进程。但是在不同的时间,比如说,可能触发系统性风险的时候,必须就要注入流动性了。"这两方面的措施配合起来,我们完全有可能把系统性风险的产生控制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这样使得我们有时间推动改革,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中的问题。"是不是是推动改革一定能够提高效率,从根本上解决现在面临的各种各样挑战呢?吴敬琏说,我们最重要的目标是保就业、保民生。从最近三年的情况看,虽然GDP增长率在下台阶,从2011年的9.2,到2012年的7.8,再到2013年的7.7,最后到今年3季度的7.3,但是就业的情况良好。"去年我们预期要争取的城镇新增就业的目标是900万人,实行的结果是新增就业1310万,原来的任务逾额45完成了。今年前3季度的情况比去年还好一些,所以使得我国登记的失业率保持全国哪家医院医治白癜风最好一个较低的水平上。这就证明了增长率和就业之间的关系不是线性的。"他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加快,使得中国经济增长率在下台阶的时候仍然能够保证充分就业,改进就业结构。"从'115计划'开始,国家就提出把发展各种各样的服务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个主要措施。但是'115'期间的情况没有多大变化。可是最近三年情况变了。前年服务业的增长也就是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第一次超过了第二产业。去年第二产业的总额就小于第三产业了,这类趋势现在还在进行。"为什么之前的5年没有产生变化,而在最近3年会产生这样的变化?吴敬琏将其归功于10八大前后,也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序幕期间的两项改革。一项改革是从上海开始的"营改增",营业税改增值税。财政部门来把这项改革放在减负项下,是一个减负的措施。"营改增"实行后,服务业分工的深化变得非常快速。"就拿互联商业来看,分化了多少个产业?增加了多少就业?"另外一项改革是从深圳开始,后来扩展到广东,本届政府把它作为一个转变政府职能很重要的举措,就是工商登记的便利化,下落门槛。实现了这一条以后,新注册的工商户的数量增加都是以百分之几十的数量增加。"这些只是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序幕期间的牛刀小试,虽然不足以确立经济的新常态,使得我国在增长速度下落以后效率得到提高。但是它最少表明一条,只要我们能够坚定有序地推动十八届三中全会所要求的全面深化改革,就一定能够迎来中国经济柳暗花明的新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