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皮肤性病学发展历程
18世纪中叶以前,皮肤病诊治工作一般由外科医师承担,有关皮肤病学的知识也被包含在外科学教科书中;18世纪末,许多内科医师开始注意观察和记录发生于皮肤的疾病,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19世纪,使皮肤病学逐渐成为内科学的一个分支;19世纪末,对梅毒螺旋体和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研究成为内科学中一个相对独立的范畴;0世纪初,一些内科医师开始专门致力于皮肤病学研究,使皮肤病学成为一门独立于内科学之外的临床学科。由于多数性传播疾病的治疗也由皮肤科医师承担,因此性病学逐渐被纳入皮肤病学的范畴,包括我国在内的多数国家将其合并,并命名为皮肤性病学。
皮肤性病学在0世纪上半叶发展极为缓慢,主要成就是对各种皮肤病和性病进行了疾病的命名和分类以及临床表现的描述,对各种疾病也总结出不少经验性治疗方法。由于多数皮肤病和性病发生于体表,易于临床观察而无需进一步深入检查,加之那个时期除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外并无其他检查手段,因此在探求疾病本质方面,皮肤性病学相对落后于其他学科(如心脏病学和内分泌学)。0世纪下半叶,各基础学科得到长足发展,后者客观上丰富了皮肤性病学的研究手段,使得人们对皮肤病和性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等研究逐渐深化。
近年来,以分子生物学技术革新为先导,生命科学各领域均取得迅猛发展,它们与皮肤性病学不断发生交叉和融合,不仅提供了更为先进的研究手段,而且引导很多非医学领域科学家投身到皮肤性病学研究中,使相关研究工作水平显著提高,皮肤性病学逐渐成为一门内容涵盖丰富、研究领域宽广、技术手段先进、发展潜力巨大的临床二级专业学科。
.我国皮肤性病学发展历程
与现代医学发源地的西方国家相比,皮肤性病学在我国具有更为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14世纪,甲骨文中就已有“疥”和“疤"字出现,并有癣、疣等病名;《周礼●天官》中记载“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说明当时就已经对皮肤病学的研究范畴进行了初步界定;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皮肤病的认识逐渐增多,并形成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唐代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小儿皮肤病学的先驱;明代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中,有关皮肤性病学的记载达到集历代成就之大成;约年梅毒传入我国,称广疮或杨梅疮;明代韩懋所著《杨梅疮论治方》是我国最早的梅毒领域专著。
0世纪50年代以前,我国的皮肤性病学发展一直较为缓慢;自0世纪50年代开始,特别是80年代以后,我国皮肤性病学在皮肤组织病理学、皮肤免疫学、职业性皮肤病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出现了一批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这些发展和成果夯实了我国现代皮肤性病学的基础。
内科学症状体征儿科学实践技能外科学妇产科学传染病学诊断学急症处理传染病种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急诊与灾难医学老年护理实践指南养老护理员基础护理技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