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传染病防治指南

春季来临,气温逐渐升高,正是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春季传染病大多通过呼吸道传播,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学校人员密集,小编整理了几类常见传染性疾病的相关知识。

Part.1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

典型症状: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

预防措施:

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手(打喷嚏、咳嗽、清洁鼻子以及外出归来一定要先洗手),不随地吐痰,勤换、勤洗、勤晒衣服和被子。

2.注意室內空气流通:每天应确保至少两次以上的自然通风,每次开窗通风15~30分钟。

3.远离感染危险:减少在流感高峰期去人群聚集区域的频次,尽量避免接触流感病人。

4.增强抵抗力:增强体育锻炼,保证充分的睡眠,对提高自身抵抗力相当重要;合理安排好作息时间,生活规律,注意细节,适时增减衣服。

5.接种流感疫苗:这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措施,儿童、学生以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应及时接种流感疫苗。

Part.2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亦称“痄腮”,是一种通过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节容易发生,多见于5到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一次感染后可获终生免疫。

典型症状:本病大多数起病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患者一侧或双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并发症有脑膜炎、心肌炎、卵巢炎或睾丸炎等。整个病程约7-12天。

传播途径: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传染,少数通过用具间接传染,传染性强。

预防措施:

1.个人卫生习惯。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四勤一多”:勤洗手、勤通风、勤晒衣被、勤锻炼身体、多喝水。

2.如发现异常症状,及早治疗。一旦发现孩子患疑似流腮的情况,有发热或出现上呼吸道症状时,医院就诊,有利于早期诊治。

3.接种疫苗。流行性腮腺炎是疫苗可预防性疾病,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最有效的方法,儿童应按时完成预防接种。

4.呼吸道疾病流行期间,出行要慎重,尽量减少到人员拥挤的公共场所;出门时,应戴口罩,尤其在公交车上。

Part.3水痘

水痘是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12~21天,平均14天。该病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儿童,但也会有成人感染,是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单位内儿童常见的传染病之一。一次感染水痘可获终身免疫,但免疫功能受损者或已接受过水痘疫苗者,也可能会有第2次感染,症状轻微。

典型症状:起病较急,大龄儿童和成人在皮疹出现前会有发热、头痛、全身倦怠、恶心、呕吐、腹痛等前驱症状,小儿则皮疹和全身症状同时出现。皮疹最开始为粉红色小斑疹,迅即变为米粒至豌豆大的圆型紧张水疱,周围明显红晕,有水疱的中央呈脐窝状。

传播途径:主要经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水痘病毒污染的餐具、玩具、被褥及毛巾等而感染。

预防措施: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以免出现交叉感染。

2.冬春季节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流通。

3.流行期间健康少年儿童应尽量不到公共娱乐场所,不去病儿家串门,以防接触传染。

4.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水痘的有效手段。接种水痘疫苗后15天产生抗体,30天时抗体水平达到高峰,免疫力持久。

Part.4麻疹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凡是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的,接触后90%以上均会发病,1-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典型症状:麻疹的潜伏期为10-11天,开始时症状像感冒,但同时出现眼红、眼皮发肿、流泪、怕光、打喷嚏、咳嗽等更严重的症状。第4天起从耳朵后面开始出现玫瑰色的斑丘疹,2-3天内皮疹遍及全身,随后疹退,脱屑。其他症状也逐渐消退。

传播途径: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人的眼结膜、鼻、口、咽等处的分泌物(如眼泪、鼻涕、痰等)以及尿和血液中都存在着麻疹病毒。

预防措施:尽量减少和患者及其患者家属接触是预防麻疹的关键。做好保健工作,按时接种麻疹疫苗,室内空气流通,流行季节少到公共场所,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Part.5结核病

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其中,肺结核占各类型结核病的80%以上,是结核病传染的主要类型。感染结核菌后是否发病取决于人体的免疫力的强弱,所以说春天也是结核病多发季节。

春天如何预防结核病发生,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应做到以下几点:

1.讲究卫生,注意开窗通风

开窗通风,降低环境的空气中的结核菌的浓度,是预防结核菌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特别是有传染性肺结核病人的场合,更要注意定期开窗通风。

2.饮食起居规律,生活有节制

作息时间要有规律,按时休息,有益于保持阴阳平衡,气血畅通,提高抗病能力。

3.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肺结核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传染性肺结核患者是主要传染源,传染性最强阶段是在患者未治疗到规范抗结核治疗2个月之间。出现咳嗽、咳痰或伴痰中带血大于2周的肺结核可疑症状时要医院进行就诊,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减少结核病的传播。

Part.6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最终均经口入消化道使易感者受感染。

主要症状:主要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同时伴有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引发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细菌性痢疾的预防

管理传染源:及时发现患者和带菌者,并进行有效隔离和彻底治疗,直至大便培养阴性。重点监测从事饮食业、保育及水厂工作的人员,感染者应立即隔离并给予彻底治疗。慢性患者和带菌者不得从事上述行业的工作。

切断传播途径:饭前便后及时洗手,养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尤其应注意饮食和饮水的卫生情况。

保护易感人群:口服活菌苗可使人体获得免疫性,免疫期可维持6~12个月。

传染病并不可怕,

只要我们做到早预防、早治疗,

就可以有效地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您还知道哪些预防传染病的措施,

欢迎在留言区告诉我们!

信息来源:网络

编辑:李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