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开学

从预防结核病讲起...

kai

xue

kuai

le

01

春季开学,学校应警惕结核病

冬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和学校卫生事件的易发期。虽然气温逐渐回升,但是换季时期的冷暖交替,对孩子身体的适应性和抵抗力来说,是个大的考验。

春季开学,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下,各类学校要高度警惕肺结核等传染病,防范学校发生结核病聚集性病例。

02

多措并举,减少肺结核感染和传播

肺结核和新冠肺炎,都是呼吸道传染病,每个人都有可能被感染。据传染病网络报告显示,每年全国报告学生肺结核患者占全部病例数的5.0%左右,约4-5万例,且时有学校结核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严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师生身心健康。

春季开学,学校要强化对师生的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特别要教育师生在出现肺结核可疑症状或被诊断为肺结核患者后,主动向学校报告,不隐瞒病情,不带病上课。得了传染性肺结核,应该休假或休学,在家或住院治疗,以避免传染给其他人。待传染性消失后,医院的诊断证明可以复学。

加强学生健康监测,落实日常晨午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及登记。学校一旦发现肺结核病人或疑似肺结核病人,要立即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并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做好相应的防控工作。

加强校园环境的清扫与消毒,对教室、宿舍、图书馆等人群聚集场所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舍内空气流通,保持健康学习生活环境,减少结核病的感染和传播机会。

倡导师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注意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均衡饮食,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身体抵御疾病的能力。同时,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掩口鼻,勤洗手、多通风、不扎堆、戴口罩,可以预防肺结核等呼吸道传染病。

03

知识充电站:认识结核病

什么是结核病?

结核病是由结核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人体除毛发和牙齿外,其他器官系统都可能受到结核菌感染而发病,但主要侵犯肺脏,称为肺结核,肺结核占各种类型结核病的80%以上,是结核病传染的主要类型。

结核病是如何传染的?

当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等时,含有结核菌的飞沫可经其鼻腔和口腔喷出体外,在空气中形成气雾(或称为飞沫),较大的飞沫很快落在地面,而较小的飞沫很快蒸发成为“微滴核”,可以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含结核菌的微滴核被健康人吸入肺中,就可能引起感染。

结核病的传染源来自哪里?

结核病的传染源是痰里排菌的肺结核患者。研究表明,一例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平均一年将传染10-15个健康人,在人口密集、拥挤、通风不畅等环境下,将使更多的人受到感染。

肺结核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肺结核的主要症状有咳嗽、咳痰,痰中带血,有的人会有低烧、盗汗、胸痛、食欲差、疲乏和消瘦等。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有痰中带血、咯血等症状的人,通常被称为肺结核可疑症状者。

出现肺结核的可疑症状时,要想到自己有可能患了结核病,应主动医院进行检查。江西省各市、县(区)医院(医院北院医院),专门负责结核病的诊断、治疗和管理工作。

肺结核可以治愈吗?

肺结核可防可治。普通肺结核患者积极配合医生,坚持规范完成6-8个月的治疗,绝大多数患者都可以治愈。既自己恢复了健康,也可避免传染给其他人。肺结核患者如果不规范治疗,治治停停,容易发展成耐药肺结核。耐药肺结核比普通肺结核病情重,难治愈,治疗费用高,社会危害大。

结核病5大误区

误区一:结核病离我们很遥远

结核病是古老的疾病,可它并没有远去。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由于抗结核药物的发明,结核病一度得到控制。但近十余年来,全球结核病疫情不容忽视。

误区二:结核病是穷人的“专利”

结核病早已不是穷人、营养不良者的“专利”。在结核病患者中,年轻白领及在校大学生有增多趋势。据观察,这些患者都有一些共同特点:疲劳(劳力、劳心、熬夜)、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体质较差;部分人对低热、咳嗽、盗汗等症状不重视,误以为是普通感冒;办公或学习环境空气不流通,也为结核病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误区三:肺结核难以被发现

发现肺结核并不难,只需做两项花钱不多的检查——痰菌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就能基本上明确诊断,关键是要有“及早就医”这个意识。

专家建议:当出现咳嗽、咯痰等症状超过两周,医院就诊;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如家人等),应定期进行筛查。

误区四:结核病治不好

结核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即使患病,只要足够重视,及时就医,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多数患者可以痊愈。

误区五:症状消失即可停药

抗结核治疗的疗程较长,一般为6个月。病情严重或合并支气管结核者,疗程需要1年,结核病患者应有足够耐心。过早停药好比埋下一颗“定时炸弹”,当免疫力降低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更重要的是,不正规治疗容易导致结核菌耐药,增加治疗难度。

—END—

来源:陕西结核病防治、江西疾控、万载疾控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立刻删除,谢谢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