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症状被误认为是感冒或支气管炎肺结核最常见的症状是咳嗽,而咳嗽这个症状刚好也是感冒的症状,有些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或者吸烟,平时经常咳嗽,所以对咳嗽习以为常,认为咳嗽是“很正常”的,根本不知道肺结核甚至肺癌已经悄然偷袭了。这就是普通百姓最容易耽误就诊,许多人选择自服感冒消炎药或到一些没有肺结核检测手段的医疗单位进行抗炎等对症治疗,延误了肺结核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所以,咳嗽咳痰3周以上或者原有咳嗽加重,应该至正规医疗机构就诊排除结核可能。
误当作陈旧性肺结核若胸片有异常,医院进一步详细检查,切忌草率下结论“陈旧性肺结核”。是否“陈旧”需经过一系列检查,比如PPD皮试、血沉、痰结核菌、胸部CT等,并结合病史才能确定。在肺结核诊断和治疗过程中X线检查比痰菌检查重要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诊断肺结核和判断疗效的主要方法是进行X线检查,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首先在肺结核的诊断上单纯依靠X线影像进行诊断,误诊率是相当高的,国外专家曾做过研究,同一张胸片在不同专家之间诊断和在一个专家不同时间诊断的不一致率大约在30%左右。目前认为,痰菌检查是诊断肺结核的金指标。另外,现在结核病的化疗是杀菌治疗,病人服药以后,体内的结核菌迅速被杀死,最灵敏的观察指标就是痰菌检查出现阴转,而X线表现是病灶坏死组织的修复过程,要晚于杀菌过程,因此远没有痰菌检查灵敏。我们经常观察到,病人完成疗程停药以后,病变还在继续吸收就是这个道理。因此,痰结核菌检查在肺结核诊断和治疗中比X线检查重要得多。肺结核病人必须住院治疗大多数肺结核患者可以在不住院的条件下治愈,在家庭治疗对社会和家庭传染的威胁并不大于住院治疗者,因此,只是对少数危急、重症肺结核患者,疑难病人,伴有严重合并症或并发症的肺结核患者,以及抗结核药物过敏或有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可采取住院治疗。患者出院后,应转至结防机构继续实施严格的治疗管理,直至疗程结束。静脉点滴比口服给药效果好许多患者都有“静脉点滴比口服给药效果好”这样的错误观念,其实肺结核患者的用药首选方式应是口服用药。口服治疗具有方便、经济、有效、不良反应少等优点,而且口服用抗结核药物的体内血药浓度完全可以达到治疗的要求,除链霉素、卡那霉素和卷曲霉素等必须肌肉注射以及不能口服用药的病人外,均可以口服用药。新药、价格高的药比老药、价格便宜的药好自上世纪四十年代发现链霉素对结核病治疗有效以后,陆续发现了一系列抗结核药物,使结核病治疗进入了化疗时代。由于人们通过其他抗菌素的使用得出了一个观念,就是越新的价格越高的药就是好药。其实在结核病的治疗中不完全是这样的,世界卫生组织在年出版的《耐药结核病规划管理指南》中将抗结核药物分成五组,要求优先使用的仍然是第一组一线口服抗结核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和吡嗪酰胺。因为一线口服抗结核药物在所有抗结核药物中仍然是药效最强,耐受性最佳,除非经过药物敏感性试验证明对一线药物中的某药产生耐药性,否则就应该使用。在没有药敏结果的前提下随意加用二线药,不仅是增加患者经济负担,还容易形成新的耐药。因此,在结核病的治疗方面不是“新药、价格高的药比老药、价格便宜的药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制定科学合理的化疗方案,与新旧和价格没有关系。免费发的药物不是好药肺结核作为法定传染性疾病,不仅仅是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有效控制结核病,目前我国政府免费为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提供统一的抗结核药物。但是很多人甚至包括部分医务人员在内,都有“没有免费的午餐”,“便宜没好货”的想法,对于免费药物治疗肺结核的效果存在疑虑,导致即使经济条件不好的部分患者也自费治疗,这样的话,许多患者因经济问题放弃全程治疗,更加重了结核病防控工作的难度。事实上政府实施的免费治疗的治疗方案是由医学专家制定,所提供的药物也是通过政府招标采购的,有严格的出厂检验手续和监督机制,由各级结核病防治机构统一进行管理和发放,药物的质量和效果是有保证的。每日服药比隔日服药效果好应该说隔日服药即间歇服药与每日服药效果相同。因为研究发现结核菌与抗结核药物接触一定时间以后,均不同程度的出现若干时间的生长繁殖缓慢或停止生长繁殖,这个间隔被称为延缓生长期,在延缓生长期间,任何抗结核药物是无效的,即使每日给药也不增加疗效。因此,采取隔日服药的方法,避开延缓生长期,可以达到与每日服药相同的治疗效果,而且被临床研究所证实。隔日服药的优点是减少用药次数,便于病人规律用药,一般来说副反应与每日服药接近。抗结核药物分次服用比顿服效果好顿服药是指将抗结核药物一天的剂量集中一次服用,分次服用顾名思义就是将一天的剂量分几次服用。研究表明,抗结核药物的杀菌作用取决于短时间内的药物高峰血浓度,血浓度的峰值越高,接触结核菌的时间越长,杀菌或抑菌效果越好。如果一日的剂量一次服用则可以达到高峰血浓度,而分次服用只是维持一个较低的血浓度,因此顿服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分次服用。而且,顿服的方法除能提高疗效以外,还具有服药次数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的优点,对提高病人坚持规律服药可以起到促进作用。用药控制无症状了就等于治愈了,即可停药。有些患者服用抗结核药物1-2个月后,咳嗽咳痰等症状缓解或者减轻,此时,患者最易掉以轻心,麻痹思想抬头,误认为治愈而不规律用药,甚至停药,从而造成结核反复,导致结核复治、难治。其实结核菌是很顽固很难杀灭的一种细菌,服1-2个月的药只是把它们大部分杀死,结核菌是相当顽固的一种细菌,尽管在用药2个月左右,大部分敏感菌可被杀灭,但少量非敏感菌可能依然存活,完全有可能死灰复燃,所以结核病患者应坚持完成整个治疗过程,必须至少服药治疗6个月,然后由结核病专科医生根据患者的病症、痰结核菌检查、放射学检查等结果评估是停药还是延长疗程(严重情况需延长),以达到治愈和减少复发的目的。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如出现副作用应立即停药或换药。医生一旦为病人确定了治疗方案,病人自己就不应轻易中断治疗或改变治疗方案,否则可能导致治疗失败,还可能增加耐药结核的产生。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某些不良反应,应向医生寻求帮助。医生会帮助患者判断这些不良反应是否是抗结核药的副作用。如果是药物的副作用,应判断相关指标是否达到停药标准。不够停药标准的,只需对症处理即可。如果经过上述对症处理后副作用仍继续加重或已达到停药标准的才需停药或换药。肺结核病人会自己坚持服药,无须管理肺结核治疗的疗程很长,初治病人至少需要6个月时间,而复治病人则至少8个月以上。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大多数患者在用药一段时间后,症状会明显减轻或消失,因此有的患者自认为已经治愈而停药,还有一些患者服用抗结核药物会出现不良反应而无法坚持服用而停药,另外也有的患者因为工作忙等其他原因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漏服药现象,出现间断甚至中断用药。有研究表明,在没有管理的状态下,肺结核病人的治愈率仅40%左右,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策略的核心内容就是对病人实施全程督导管理,即病人的每次服药都要在医生或者家庭督导员的面视下进行。患了结核病要“忌口”有很多病人,甚至是一些医务人员都认为,结核病患者要“忌口”,不能吃海鲜、公鸡、鲤鱼、牛奶、鸡蛋、牛肉等。也经常有患者我应该吃什么,不应该吃什么?实际上除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太辣、太咸的菜),戒烟戒酒,避免引起咳嗽加重外,结核病患者并不需要太多“忌口”,鸡、鸭、鱼、肉、蛋、海货、蔬菜、水果等均可食用。当然,有一些饮食的确对肺结核患者有不利的影响。比如吃热性或大补的药物或食物,因此,如果病人实在想补,也一定要咨询中医医生,问清能吃什么。相信偏方快速治愈结核病,停用抗结核药很多患者特别是农村患者得了肺结核后,医院或疾控部门开服了抗结核药物,吃了1-2个月甚至有的只服用几天,自觉症状没多大改善或者部分患者反而出现更加严重的肺部症状以及严重的服药副反应,于是相信所谓的民间验方能在短时间内治愈肺结核,于是停用抗结核的西药,这种做法也是错误的,某些民间偏方对治疗肺结核的确有一定的疗效,但不可能短时间内达到治愈结核病的效果,抗结核的西药才是治病的关键,还是应该在规则服用抗结核药的同时适当选择辅助治疗,而不是一味的相信偏方。结核病一旦复发,只需服用上次治疗用药即可。有的人结核病复发了,就自己到药店买点以前用过的药吃上。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经过治疗,病人病灶中存在的结核菌可能对所用过的药物产生了耐药性,此时再服用前一次的用药,治疗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结核复发后病人应该到结核专科医生处就诊,医生在综合分析后,会为病人确定新的治疗方案,必要时可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治疗方案。结核病患者康复后,就不会再得结核病了不少人认为,结核病患者康复后,就有了终身免疫,从此不会再得结核病了。这种观点也是不对的。结核病患者经正规治疗停药后,体内仍可能有极少量所谓的休眠菌或持存菌潜伏下来,也可能再次接触新的结核菌株。一旦机体免疫力明显或长期下降,这些细菌就会“复苏”,慢慢生长繁殖,当菌量增多到一定数量后,结核病就会复发。因此,结核病人康复后,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锻炼身体,避免受凉才是防止结核病复发的关键。
(内容供参考,分享祝健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