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畏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的一种疾病,为常见的外感病之一。包括西医学的上呼吸道多种感染性疾病。感冒是病在肺卫皮毛的表证,常见有风寒表证、风热表证、暑湿表证等证候类型。治疗当使外邪从表而解,故辛散解表是治疗感冒的总则。
1、感冒患者多有发热、汗出等症状,易伤津液,故宜多饮水或菜汤、果汁、豆浆等饮料。
2、感冒患者常见食欲不振,甚至出现恶心呕吐,故饮食宜清淡,忌食油腻、黏滞燥热之物,可进稀粥、烂面、蛋羹等食物。
3、感冒以辛散为治疗原则,为更好地发挥辛散药食的祛邪作用,应忌食酸涩食品,如乌梅、杏、柠檬、橙子、柿子、石榴、橄榄等,以免留恋病邪,邪不外达,则缠绵难愈,变生他病。
4、感冒初愈应遵照循序渐进的进食原则,由少渐多,由细软食物到普通饮食。
1、风寒表证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周身酸痛,鼻塞不通,声重,喷嚏,鼻流清涕,咳嗽,有少量清稀痰,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疗原则:辛温发散。
药膳配方:青椒炒豆豉。
原料:青椒g,豆豉g,食油、盐适量。
做法:先分别炒青椒及豆豉,再将青椒与豆豉拌匀略炒。
2.风热表证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鼻塞涕浊,咽喉肿痛,口干欲饮,咳嗽痰黄,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治疗原则:辛凉发散。
药膳配方:白菜根葱白汤。
原料:大白菜根3个,葱白连须2根,芦根10g。
做法:水煎趁热分2次服。
3、暑湿感冒
临床表现:身热不扬,微恶寒,汗出而热不解,头痛头重,身重困倦,胸闷呕恶,食欲不振,口淡而黏,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疗原则:清热解表,祛暑利湿。
药膳配方:绿豆粥。
原料:绿豆50g,粳米g,冰糖适量。
做法:绿豆、粳米洗净煮粥,待熟加入冰糖,搅拌均匀,即可食用。
咳嗽
咳嗽是指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包括西医学的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病。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为六浮外邪侵袭肺系,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不论邪从外入,或邪自内生,均可引起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而咳嗽。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外感咳嗽当以祛邪利肺为主,按病邪性质分风寒、风热、风燥施治。内伤咳嗽应按病理性质主次兼顾,标实为主者,祛邪止咳;本虚为主者,补肺养正。
1、饮食宜清谈,不可过食肥甘,及炙烧厚味,以免生痰化火,使咳嗽、咯痰加重。
2、咳嗽痰多者应忌食酸涩之品,如乌梅、石榴等,以免痰液不易咯出。多食橘子、梨、批杷、荸荠、藕、萝卜、刀豆、马兰头、冬瓜、丝瓜、豆腐等化痰清肺之品。
3、咳嗽气急较重,甚至有喘促者,应忌食海腥,如黄鱼、带鱼、橡皮鱼、虾、蟹之类,以防咳喘加重。
1、风寒袭肺证
临床表现: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清稀色白,常伴鼻寒、流清涕、头痛、恶寒、四肢酸楚、发热无汗等表证,舌淡苔白,脉浮或浮紧。
治疗原则: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药膳配方:紫苏粥
原料:紫苏叶10g,粳米50g,生姜3片,大枣3枚。
做法:先用粳米煮粥,临粥煮熟时加入苏叶、生姜、大枣,趁热分服。
2、风热犯肺证
临床表现: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沙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稠黄,常伴鼻流黄涕、身热恶风、头痛、肢体酸楚、口渴汗出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疗原则:疏风清热,化痰止咳。
药膳配方:牛蒡粥。
原料:牛蒡根研滤取汁mL(或用干牛蒡子10g,加水mL,煎至ml,取汁去渣),粳米50g。
做法:用牛蒡子汁与淘净粳米煮粥,煮至粥熟为度,趁热频服。
3、风燥伤肺证
临床表现:干咳,连声作呛,咽喉干痛,唇鼻口燥,口干。痰少而黏,或黏连成丝,不易咯出,咳而胸痛,痰中带有血丝,初起伴有鼻塞、微热等表证,舌苔薄白或薄黄,舌红少津,脉浮数或细数。
治疗原则: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药膳配方:梨丝拌萝卜。
原料:白萝卜g,梨g,生姜少许,麻油、精盐、味精适量。
做法:萝卜切成丝,用沸水焯2分钟捞起,加上梨丝、姜末少许及调料,拌匀凉食。
4、痰湿蕴肺证
临床表现:咳嗽,咳声重浊,咯痰量多,痰或稀或黏,色白或灰白,胸闷脘胀,胃纳不振,神疲乏力,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疗原则: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药膳配方:意米杏仁粥。
原料:意苡仁50g,杏仁(去皮尖)10g。
做法:意苡仁洗净,入锅加水煮至半熟,放入杏仁,粥成可加入少许白糖,以矫其味。
5、肝火犯肺证
临床表现:气逆咳嗽,咳时引胁作痛,常感痰滞咽喉,咯之难出,或痰带血丝,面目赤,
急躁易怒,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疗原则:清肺平肝,顺气降火。
药膳配方:杏仁饼。
原料:杏仁(去皮尖)40粒,青黛3g,柿饼1个。
做法:杏仁炒黄,研为泥状,放入青黛拌匀,放入掰开柿饼中摊匀,用湿泥包裹,煨热。分2次早晚分服。
6、痰热郁肺证
临床表现:咳嗽气促,吐痰黏稠或稠黄,或有腥臭味,或吐血痰,胸胁胀痛,咳时引痛,或面赤,或身热,口干欲饮,舌苔薄黄腻,质红,脉滑数。
治疗原则:清热肃肺,化痰止咳。
药膳配方:枇杷叶粥。
原料:枇杷叶30g,梗米30g。
做法:枇杷叶去毛,切细,加水mL,煎煮去渣取汁mL,将米淘净入汁煮粥,煮至粥熟加冰糖少许。分2次温服。
7.肺气虚弱证
临床表现:咳嗽气短,痰清稀薄,面色白,动则汗出,易于外感,舌质淡嫩,苔薄白,脉虚无力。
治疗原则:益气固本,养肺止咳。
药膳配方:黄芪粥。
原料:黄芪20g,粳米50g。
做法:黄芪加水mL,煮至mL,去渣,淘净粳米煮至粥成,温热顿服。
8肺肾阴虚证
临床表现: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带血丝,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或午后歡红,手足心热,盗汗,咽红,神疲,腰部酸楚,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原则:清肺降火,滋肾润燥。
药膳配方:天门冬粥。
原料:天门冬30g,粳米50g。
做法:将天门冬捣烂煮汁去渣,用汁煮米至米烂粥成。每早起空腹食用。
哮证
哮证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端喘疾患。包括西医学的支气管哮喘、哮喘性支气管炎、嗜酸性细胞增多症及其他急性肺部过敏性疾病。临床以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特征,其病理因素以痰为主,然痰的产生是在脏腑阴阳失调的基础上,复加外感饮食,病后等因素,影响津液的运行,停积凝聚而成。每因气候、饮食、劳倦、情志等诱发。哮证有发作期和缓解期两个病理阶段。发作期以邪实为主,治在攻邪,法当区分寒热,祛痰利气;缓解期以正虚为主,治在扶正,法当区别脏腑,调整阴阳。
1、哮证发作期当辨明冷哮与热哮。冷哮的形成是由于风寒犯肺,聚液生痰,或平素已有寒痰内伏于肺,遇感而发。此时辨证配餐的原则应该是温肺散寒,豁痰利窍,通畅呼吸道为主。热哮的形成多由于嗜食肥甘厚味,积而成痰;或素体阳盛,久病阴伤或寒痰内郁,积而生热,致使热痰胶固,痰热内伏于肺,随感而发。辨证配餐的原则是宣肺清热,化痰降气为主,注意少食肥甘厚味,多食清淡化痰之品为宜。
2、哮证缓解期当辨明脏器损伤。肺、脾、肾三脏是本病受累的主要脏器。辨证配餐的原则是扶正治本,补益肺、脾、肾三脏,可以减轻、减少或控制其发作。
3、哮证多在冬季发病,夏季缓解,反复发作。此时辨证配餐要考虑到冬病夏治,在夏季未明显发病时,多食对肺、脾、肾有补益作用的食品,可于冬季减少发病或减轻病情。
1、冷哮
临床表现: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面色晦暗带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形寒怕冷,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治疗原则: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药膳配方:香仁簿荷粥。
原料:杏仁30g,(去皮尖),鲜薄荷10g,粳米50g。
做法:将杏仁放入沸水中煮到七分熟,放入粳米同煮,将熟时放入薄荷,煮熟即可。
2、热哮
临床表现: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咳呛阵咳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吐不利,烦闷不安,汗出,面口苦,口渴喜饮,不恶寒,舌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或弦。
治疗原则: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药膳配方:凉拌三鲜。
原料:竹笋30g,荸荠40g,海蜇50g。
做法:先将竹笋切片,以沸水焯后淋干;将荸荠洗净切片;把泡发好的海蜇洗净切丝,用热水焯一下即可。在三物中加佐料凉拌,即可食用。
3、缓解期
(1)肺虚
临床表现:平时自汗,怕风,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气短声低,咯痰清稀色白,或喉中常有哮鸣声,面色白,舌苔淡白,脉象虚细。
治疗原则:补肺固卫。
药膳配方:黄芪粥。
原料:黄芪30g,粳米50g。
做法:水煮黄芪取汁,再用汁煮米做粥。
(2)脾虚
临床表现:饮食减少,脘痞,大便不实,因饮食不当而诱发,倦怠,气短,语言无力,苔腻或白腻,质淡,脉象细软。
治疗原则:健脾化痰。
药膳配方:参枣米饭,山药茯苓包子。
a、参枣米饭
原料:党参10g,大枣20枚,糯米g,白糖50g。
做法:党参、大枣洗净泡发,水煮30分钟,捞出党参,枣汤备用,糯米加水适量,蒸熟成饭。置枣于饭上,再把汤液加白糖煎成黏汁,浇于枣饭上。
b、山药茯苓包子
原料:山药粉g,茯苓粉g,面粉g,白糖g。
做法:将山药粉、茯苓粉加水适量调成糊状,蒸0.5小时后,调面粉、白糖,发酵,调碱,以猪油、青丝、红丝少许为馅料,包成包子,蒸熟即可。
3)肾虚
临床表现:短气喘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痰吐起沫,或痰少质黏,心慌,脑转耳鸣,腰酸腿软,劳累后易发,或畏寒、肢冷、自汗、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嫩,脉沉细。或歡红,烦热,汗出粘手,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原则:补肾摄纳。
药膳配方:虫草全鸭,海参粥。
a、虫草全鸭
原料:冬虫夏草10g,老雄鸭1只,绍酒15g,生姜5g,葱白10g,胡椒粉3g,食盐3g。
做法:鸭去毛及内脏,洗净,劈开鸭头,纳入虫草8~10枚,扎紧,余下虫草与葱、姜装入鸭腹内,放入盆中,再注入清汤,加食盐、胡椒、绍酒,上笼蒸1.5小时。出笼后去姜、葱,加味精即可。
b、海参粥
原料:海参15-20g,白米30-50g。
做法:海参切成小片,与米同煮成粥。
肺痨
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主要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为其特征。类似西医学的肺结核病。其病位主要在肺,病理性质主要在于阴虚,病情严重时,病位可由肺而遍传五脏,病理性质可由阴虚导致火旺、气虚或阴阳两虚。肺痨的治疗原则为补虚培本,抗痨杀虫。临床尤需重视补虚培元的整体疗法,以增强正气,提高抗病能力。
1、肺痨为消耗性疾病,宜进食补益之品,如乌龟、甲鱼、猪肝、猪肺、母鸡、海蜇、母鸭、鸡蛋、燕窝、白木耳、梨、荸荠、山药、百合、果汁、牛奶、豆浆等,均可常食。
2、肺痨患者,其治首在杀虫,除用抗痨药治疗外,可进食有杀虫作用的食品,如大蒜、白果、獭肝等,抗痨杀虫治其本。
3、肺痨患者,其本质是阴虚,膳药首重滋阴,甘平、甘凉性味的食品及果蔬为首选,苦寒、寒凉食品,力应避免,以杜绝其损伤中气之虞。
4、肺痨患者常见食欲不振,饮食物的调配要注意色、香、味、型(形),以悦脾增食。食宜清淡,易于消化,应避免油腻黏滞。
5、本病忌烟、酒、春笋、菠菜以及辛辣助火之品,否则有使病情加重或引起咳嗽、咳血之虑。
1、阴虚肺热证
临床表现:干咳少痰,痰质黏色白或痰中带血,形体消瘦,午后潮热,手足心热,面赤颧红,神疲倦怠,口燥咽干,胸闷隐痛,舌尖边红,苔薄少津,脉细数。
治疗原则:杀虫滋阴,润肺清热。
药膳配方:虫草鸡羹汤。
原料:乌骨鸡g,冬虫夏草10g,怀山药3g,食盐、味精适量。
做法:水4大碗,入乌骨鸡,旺火炖开,即下冬虫夏草、山药片,改用文火,1小时后即可食用,同时加食盐、味精。
2、肺肾阴虚证
临床表现:骨蒸潮热,盗汗,腰酸耳鸣,心烦失眠,两颧潮红,男子遗精,女子经闭,体瘦骨立,干咳气急,痰黄稠或咳血,量较多,舌质红,脉细数。
治疗原则:补益肺肾,滋阴降火。
药膳配方:燕窝羹。
原料:燕窝4g,川贝母10g,猪瘦肉g,盐、味精适量。
做法:选择色白而略呈透明的燕窝4g,水发胀大;猪瘦肉剁细,川贝打碎包皮。以上三物共置容器中,入清水三碗,旺火烧开,文火熬炖,30分钟即可,食用时,放盐及味精(亦可用冰糖)。
3、气阴两虚证
临床表现:潮热盗汗,动则汗出,气喘,神疲,声低言微,倦怠乏力,短气,咳嗽
无力,痰清稀色白而多,间有血丝,舌胖苔白,脉细无力。
治疗原则:益气养阴,培土生金。
药膳配方:白果鸡参汤。
原料:老母鸡肉g,白果仁50g,海参20g,生姜、老葱、味精、食盐适量。
做法:海参水发,白果仁备用。将老母鸡肉用刀背拍松切块,入姜、葱下锅先炖,至六成熟,加入海参、白果仁文火再炖30分钟,入盐、味精,即可食用。
4.阴阳两虚证
临床表现:潮热不除,面色白,手足不温,食少便溏,肌肉清瘦,腰酸耳鸣,气短乏力,面浮肢肿,男子阳痿遗精,女子经少或闭止,兼见咳逆喘息,少气不续,动则更甚,痰白或有暗紫色血块,舌淡或有瘀斑,苔剥落,脉象虚大。
治疗原则:滋养肺阴,温煦肾阳。
药膳配方:霸王别姬。
原料:乌龟1个,甲鱼(鳖)1个,母鸡1只,香菇20g,葱、姜、食盐、味精少许。
做法:乌龟排尿使尽(将乌龟仰卧在高脚酒杯上,头对镜,不久即排尿,或用猪鬃搔刺其鼻孔亦可使其排尿),宰杀,除去甲骨;甲鱼、母鸡宰杀洗净,入姜、葱、香菇清炖,先用旺火后改用文火,2小时后入盐、味精稍炖停火,即可随意食用。
中医药膳学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