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肺结核病人的全程规律治疗与治愈? 肺结核病人的治疗原则为“早期、联用、适量、规律、全程”用药。对病人而言,最重要的是“规律”和“全程”用药,只有全程规律治疗才能获得彻底治愈。 “规律”是指病人按医生制定的化疗方案的用药方法进行规律的用药。按照化疗的要求,药物必须达到并保持相对稳定的血浓度才能达到杀灭细菌的作用。不规律用药,时服时断,无法保证相对稳定的药物血浓度,这不但达不到杀菌和抑菌的作用,反而会诱发或产生耐药菌。规律用药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医生根据化疗方案制定原则给病人制定的化疗方案后,没有特殊原因,不论医生或病人都不要随便改动原治疗方案,避免滥用、乱用药物。二是病人要按医生制定的化疗方案按时按量服药。 “全程”是指病人必须完成医生规定一个疗程时间的治疗。根据临床实验观察,病人治疗2个月左右大部分对药物敏感菌可以被杀灭,但此时部分非敏感菌及细胞内的结核菌可能依然存活,只有坚持用药,完成规定的疗程,才能最终将非敏感菌和细胞内细菌杀灭,达到治愈并减少复发。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均推行短程化疗方案治疗,初治涂阳病人治疗6个月,复治涂阳病人治疗8个月。病人一般在治疗1-3个月后,结核病的咳嗽、咳痰、咯血、低烧、盗汗等症状可部分减轻或消失,此时病人常自认为病已好而停药;有的病人相信迷信或听信社会传言,寻找“偏方、秘方、验方”而停药,造成不“规律”、“全程”用药,致使化疗失败,并形成耐药难治病人。 “治愈”是指病人完成规定疗程的治疗,治疗中和疗程末经医生进行痰涂片显微镜检查,痰中未发现抗酸杆菌(即结核菌)的病人为治愈。现代判断结核病是否治愈是以病人痰结核菌检查结果为指标,而不是以临床症状和X线检查结果为指标。因为抗结核药物的直接作用是杀菌。在目前的抗结核药物中,如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链霉素等的直接作用是杀灭病灶中的结核菌,而没有直接修复机体损伤或修复病变形态学的作用。X线胸片检查所示的病变吸收,硬结,纤维化,钙化和空洞的闭合等则是结核菌被消灭后机体自然修复的过程。 因此,对结核病人给予抗结核药物治疗,将结核病灶内的结核菌杀灭,达到生物治愈,即达到了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的目的。现代推行短程化疗后,采用多种强有力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短期内(6~8个月)即可把病灶内的结核菌杀灭,而结核病变则很难在短期全部吸收消失,产生生物治愈与临床X线病变未吸收消失的矛盾现象。特别是对干酪硬结病变、纤维空洞等病变,如果要求完成疗程、痰菌阴转时,病变亦应吸收消失、空洞闭合,这更是难以达到,但此病人不能判为未“治愈”。 抗结核治疗中X线检查病变增多并不一定是恶化。抗结核治疗中X线检查病变增多可能有下列情况:一是可能并发非结核性感染;二是治疗中大量的结核菌杀死,死菌和游离的菌体成分、蛋白、磷脂等作为抗原,使处于高度过敏状态的肺、淋巴结、浆膜等产生变态反应,X线出现病灶增多等现象。因此,在病人治疗的强化期X线出现病灶增多现象并一定是恶化。 结核病的临床症状不能作为疗效考核的指标。肺结核病人一般都有咳嗽、咳痰,有的咳出现低烧、盗汗、咯血等症状。多数病人经抗结核治疗后,症状可以获得改善或消失,但下列病人的症状并不因随结核病的治疗好转或治愈(生物治愈)而消失: 1)肺结核病治疗中病变吸收、纤维化,局部毛细血管受牵拉破裂,可产生咯血; 2)结核病治愈后并发支气管扩张,可产生咯血; 3)结核病治愈后并发慢性治气管炎,可产生长期咳嗽; 4)结核病治愈后并胸膜增厚、粘连、肺实质广泛破坏、病变纤维化支气管被牵拉扭曲或狭窄等,可产生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等; 5)结核病治愈后并肺原性心脏病,可产生肺原性心脏病的症状。 综上所述,要使肺结核病人获得治愈,必须给予“规律”和“全程”治疗;判断病人是否治愈是以痰菌检查为指标,而不是以X线检查结果或/和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为指标。结核病人、医生和全社会都必须了解现代结核病防治知识,才能正确做好结核病人的治疗,才能有效控制结核病。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