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杜之明:紮根中國西北大漠的航天功臣。澄海莲上涂城人...
人物简介杜之明,广东澄海人,国际潮籍博士联合会荣誉顾问。中国导弹专家、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原副总指挥、少将。年考入中山大学数学力学系。年毕业后应征入伍,从事导弹及航天飞行试验工作,先后参加过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第一次向太平洋发射洲际导弹、第一颗飞船实验工作等数以百计的实验任务;他研究发表的《制导工具误差折合分析》论文为洲际导弹立足国内试验提供了理论依据;他几乎历遍了试验中心的多个专业,先后从事过试验结果数据处理与分析、导弹试验方案总体设计、导弹制导误差分析试验结果评定、靶场试验测控总体设计等工作。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专家组成员。荣立三等奖功两次。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年获航天基金奖。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先后获得全军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30多项,发表论文10多篇。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有两位科技少将,杜之明是其中之一。这位看上去平常又普通的知识分子,已经在西北工作了30多个年头,而且始终没有离开戈壁滩,在我军数据评定、战标评定、精度分析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身上几乎没有将军们戎马一生的威严,如果不是将军的肩牌标示著他的身份,人们很难把他与将军联系起来。
——年《时代潮》:追踪导弹轨迹的将军——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科技少将杜之明
“我这一生最对不起的是父母和家人”,杜将军眼睛潮湿了,但他又有别样的欣慰和自豪:我对得起党和人民,我为伟大的航天事业做出应有贡献。
——年《汕头都市报》:航天功臣汕头骄子——访高级工程师杜之明少将
毕业时主动请缨到西北,投身中国航天事业
杜之明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莲上镇的一户普通家庭,他的小学与中学都在汕头度过。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中山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分配时,本来有很多选择,但杜之明却主动申请到西北艰苦地方工作,立志要投身中国航天事业,为国家做出贡献。当年7月,他被分配到酒泉发射中心。从此便开始了他别样的人生。
长在潮汕平原习惯了青山绿水的杜之明,这次算大开眼界了。路途颠簸了7昼夜,其中竟有3天是在见不到人烟的荒原跑。
当时,戈壁深处的酒泉基地尚处初建阶段,条件十分恶劣。首先碰到的困难是水土不服,再棒的小伙子也病倒了。刚下连队当兵,杜之明就得了肺结核。从没出过远门的杜之明知道无论如何得挺住,艰难的事情还在后头。在医院的35天里,他意识到自己一个理科毕业生必须弥补工程知识的不足。为了自己向往的事业,他刻苦自学。
爱上酒泉酒泉赐爱
在酒泉这个地方,杜之明有了自己神圣的爱情。爱人是在酒泉工作的河北籍医护人员杨医生。她比杜之明资格更老,医院,那时,基地只有小平房和帐篷。无论是人迹罕至的荒原,还是冰封千里的雪域,当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共筑爱巢的时候,他们就会在这里扎根。杜之明和爱人都选择了共同的目标———酒泉。爱情是甜蜜的,但生活的艰难却是平常人家难以想像的。环境恶劣,天气无常,夏天最高气温在40℃以上,冬天可降到零下30多度。吃喝都成问题。水和所有的吃的东西都要到远处去拉。由于交通原因,一年中有半年吃不到新鲜蔬菜,每年10月就要开始储备足够吃上半年的蔬菜及其它食品。
杜将军说,芹菜在家乡嫩绿可爱,但在那里却是一根“冰棍”。用火烤,温度变化太快,芹菜烂掉了。他们只好将芹菜放在坐椅上,让它慢慢融化,等恢复“本来面目”再用上厨房。
杜之明回忆早年生活,说很对不起孩子,孩子小的时候连鸡蛋都很难吃得上。那时候,买鸡蛋要坐部队的火车,还要到连队的大通铺睡上一晚。第二天一大早提著篮子去敲老百姓的门:老乡,有鸡蛋吗。有一次,孩子生病住院,看见隔壁床一个孩子在吃鸡蛋,也闹著要吃,杜将军妻子杨医生赶紧哄孩子,等会儿我们回家,家里有。年夜饭,要过得充实一点,但杜家的菜谱也只能是菠菜加蛋汤。
搞上天的东西非常艰苦,亲眼看到神箭是别样的自豪
其实,在杜之明眼里,生活的艰苦算不了什么,最难的是他长年累月在航天战线上的奋战和攻关。他已养成习惯,每天零时后才能休息,早上6时25分起床,很少有完整的双休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同一种工作,成天面对一堆堆的图纸、表格、符号、数据,该是何等的枯燥与乏味。他说,搞上天的东西非常艰苦,在科技领域里的奋斗、攀登,漫长而又辛劳。但当你亲眼看到神箭咆哮著飞向天庭时,一种别样的自豪才会在心中升腾。
从年进入酒泉,他见证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神舟一号至六号的成功上天。在这一项项伟大的航天工程中,杜之明洒下多少汗水,熬去多少不眠之夜,谁都说不清的。
他只是谦逊地说,航天系统太庞大了,就是你倾其一生的心血,作为个人,你依然是渺小。
平民将军做不平凡的事
在基地工作的广东人不多,而像杜之明这样一干就是40多年的更是少之又少,可以说是酒泉的元老级的人物。在那里,几乎无人不识杜将军,因为他是一个优秀的科技人才,又是一个平民将军。他对人真诚热情,平时总是骑自行车,走路,很少用车。年,《时代潮》一位记者去采访杜之明将军,其在文中很有感触地写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有两位科技少将,杜之明是其中之一。这位看上去平常又普通的知识分子,已经在西北工作了30多个年头,而且始终没有离开戈壁滩,在我军数据评定、战标评定、精度分析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身上几乎没有将军们戎马一生的威严,如果不是将军的肩牌标示著他的身份,人们很难把他与将军联系起来。”
年,“神五”上天时,有广东媒体记者专程到酒泉采访了杜将军。发现将军的家在一栋普通宿舍楼的3楼,客厅干净明亮,这是一个朴素而温馨的家。当年基地生活十分艰苦,什么都要自力更生。客厅里的一副沙发是杜将军亲手打造的,茶几是用木箱改造的。杜将军说,现在酒泉比过去好了不知多少倍了,酒泉已是真正意义的航天城,有马路、有绿荫。当年杜将军还自家还养鸽子、种蕃茄。他俩相儒以沫,两个儿子现也已经长大。一个在北京工作,一个在基地工作,他们都是军人。
“我这一生最对不起的是父母和家人”,对得起党和人民
杜之明对家乡是一往情深,但在那年代,他们所做的一切被要求“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他的父母亲只知道儿子到很远的地方参军,一次书信联系都十分困难,更不用说回家一趟。在投身和扎根西边的40多年,他总共探家6次,时间加起来不足2个月。父母亲生病,他没能到床前尽孝,去世时也不能亲往送终。
父亲弥留之际,他刚好在长沙讲学。杜之明的弟弟拍了好多次电报,要求他能回家见老父一面。但就是等不到,老人只好带著遗憾离开人世。等到杜之明赶到家里,老人已去世20多天,幸好按照潮汕习俗,灵堂尚未撤去,杜之明还来得及烧最后一柱香。
“我这一生最对不起的是父母和家人”,杜将军眼睛潮湿了,但他又有别样的欣慰和自豪:我对得起党和人民,我为伟大的航天事业做出应有贡献。
老骥伏枥,不辞扬鞭自奋蹄。如今杜将军已经退居二线,尽管不在一线,但他时刻都在关心中国的航天事业,仍然作为专家为中国航天事业呕心沥血。一生贡献航天事业,他无怨无悔,充满自豪。
树高千丈仍离不开根
杜将军骨子里是一个很有家乡浓郁情怀的人。尽管当年远在西北,他仍不时思念故乡的亲人和朋友。从他的言谈举止中,他总是对家乡潮汕的建设和发展十分关心。年11月杜之明将军偕多位博士到澄海中学为学子开讲座
如今,退居二线的杜将军开始有了自己较为宽裕的时间,他经常会参加北京海外潮人联谊会组织的活动。对于国际潮籍博士联合会,他寄予崇高的期望,他说现在的时代是知识型的社会,海内外潮汕人的这个专业和学术性团体会对未来潮汕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他自己也受邀担任了国际潮博的荣誉顾问,经常围绕如何回报家乡出谋划策。
杜之明与神五副总郑松辉等一行拜访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和张天爵研究员
杜之明参加北京潮人海外联谊会的家乡连线活动
他说,他要为家乡多做点实事,期望家乡能够发展得更好。
(注:该文由国际潮博秘书处根据年《汕头都市报》:《航天功臣汕头骄子——访高级工程师杜之明少将》等多篇文稿及与杜之明将军交流后改编。)
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效果好江西治疗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