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人发热有以下三种情况。
低热:体温在37.5-38℃,多见于轻型结核病人。
高热:体温达39℃以上,多见于急性、重型结核病人。
长期发热:发热时间较长,呈不规则热,体温常在38-39℃,一般见于慢性排菌者。
在这三种发热种类中,午后低热是结核病最显著的发热特点。正常人活动后体温稍增高,休息半小时后又恢复至正常水平。而结核病人发生低热往往是在静息状态下,体温下降的速度也比正常人慢得多,休息半小时后亦不能恢复,仍然有发热。一般从午后起开始发热,次日晨以前退热,所以也称“潮热”,有人伴有面颊或耳轮潮红。结核病发热时体温常不稳定,早晚相差1℃以上,呈所谓弛张热或不规则热。不少病人虽有发热甚至中高热,却能耐受甚或无发热主诉,无明显难受不适,即热度虽高但一般状况良好。
唐神结
唐神结,现任首都医科医院,中国CDC结核病防治临床中心,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结核病多学科诊疗中心主任,内科学(传染病学)教研室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央保健委员会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中国结核病年鉴》主编,国家《结核病临床诊治进展报告》主编,《结核病与肺部健康杂志》主编,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编委,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编委等多家杂志编委。担任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评审专家及课题负责人(项目组长),卫生部健康教育中心咨询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药品审评专家。担任世界卫生组织《耐药结核病治疗指南》编委,担任包括LancetInfectDis(柳叶刀感染杂志)在内的多家国际杂志审稿人。
从事结核病临床和基础方面的研究30余年,擅长于结核病的诊断与治疗,尤其对耐多药难治性肺结核、淋巴结结核、结核性脑膜炎、骨关节结核、泌尿生殖系统结核、腹腔结核等的诊治具有较深的造诣。主持开展科研课题10余项,包括领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等,并有多项获得科技进步奖。主编著作14部。连续8年担任国家《结核病临床诊治进展报告》及《中国结核病年鉴》主编。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余篇,其中有两篇论文被WHO耐药结核病治疗指南所引用。10余次在国际性学术会议上受邀做大会发言和担任会议主席。数百次在全国性学术大会及各省市结核病学术大会做大会专题报告及授课。荣获年“北京市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荣获好大夫在线全国“年度好大夫”奖。荣获年第二届“京城好医生”称号。
稿件撰写:结核病多学科诊疗中心唐神结
页面编辑:宣传中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