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防治与康复知识(七)

原发型肺结核与继发性肺结核有何不同?

原发型肺结核是指初次感染结核菌引起的肺部疾患。继发性肺结核是原发感染之后,由于某种原因使身体抵抗力降低,潜伏在体内的结核菌重新繁殖或长期接触排菌的肺结核病人而引起的再次感染。其区别为:1、发病年龄不同:原发型肺结核绝大多数发生于儿童(成人少见),而继发性肺结核多发于成年人。2、病变部位不同:原发型肺结核多发生于肺勇气较好的部分,如上叶的下部、中叶或下叶的上部,且靠近胸膜,病变多为单个。继发性肺结核多发生于肺上叶的尖、后段。3、病情轻重不同:原发型肺结核一般病情较轻,许多人无任何症状和不适感,作体检时才被发现。稍大的儿童病情较重者可有长期低热,不思饮食,逐渐消瘦。婴幼儿可出现高热,约2-3周时间转为低热。继发性肺结核病情较重,症状明显,午后低烧,夜间盗汗,不思饮食,疲倦无力,烦躁易怒,胸痛,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难等症状。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的特点

根据结核菌进入血液循环的途径、数量、次数以及机体的反应可分为急性粟粒性肺结核及慢性血型播散型肺结核。1、急性粟粒性肺结核:大量结核菌一次或短期内数次进入血流,播散至肺部乃至全身所起。发病急,可有高烧、寒战、呼吸困难、咳嗽、头痛、昏睡以及脑膜刺激等症状,体检时可无异常发现,重症者可有肺部呼吸音改变、心率加速、肝脾肿大等表现,血沉多数增快,但结素试验可为阴性。粟粒性肺结核病灶小,透视下看不清楚,常以拍胸片检查。病变早期整个肺野可呈毛玻璃样,密度增高。约10日后可出现均匀分布的1.5-2MM大小、密度相同的粟粒状病灶,正常纹理常不能显示,经适当治疗后,病变恶化时,可以发生病灶融合,表现为病灶增大,边缘模糊,甚至形成小片状或大片状影,并可干酪样化而形成空洞。2、亚急性或慢性血行播型肺结核:少量结核杆菌在较长时间内多次进入血流播散至肺部所致。患者抵抗力较好,病灶多以增生为主。临床症状可不明显或有反复的发热、怕冷或有轻度结核中毒症状,如低烧、盗汗、无力、消瘦等。由于病灶为多次血行播散形成,故X线表现大小不一、密度不同、分布不均的多种性质的病灶,小者如粟粒,大者可为较大的结节状,主要分布在两肺上中野,下野较少,早期播散的症灶可能已经钙化,而近期播散的病灶仍为增殖性或渗出性。本型发展较慢,经治疗新鲜病灶可以吸收,陈旧病灶多以纤维钙化而愈合。恶化时病灶可融合,形成空洞或逐渐转为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