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觉已是霜降。站在秋天的尾巴上,城市的天气却闷热得像得了肺结核的胸腔,郁郁沉沉,无法通畅。
一到山上却是完全不一样的景象。乐清的西塔山,我们已是第三次前往。虽然所处的季节不一样,所见的景色也有很大的不同,但每次前来,仰首而视的,都是碧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如影随行的,有茂密的树林,清凉的山风;众目远眺,依然是连绵的远山,遥远的海平线。一切都给人以空阔辽远之感。在城市里,心是牢笼,东逃西撞,左突右奔,看不见出路。人呢,就像顾城诗歌里的一匹匹马,围绕着木桩,不停地打转。可是,行走在无际的山路上,虽然步履沉重,大汗淋漓,心灵却一直可以淡若清风,自在安宁,通透而轻盈。所有的昨天和明天都可以暂时被遗忘,能享受地,都是当下的美好。
这种美好,也包括,少眉酒店里的美食。那盘秋刀鱼,虽然让我想起小津安二郎的关门之作《秋刀鱼之味》,却与电影中简朴清淡的镜头下显现而出的生命的厚重与苍凉大相径庭。它的味道,鲜美而浓郁。我们在言笑晏晏中吃完了一盘,很快又上了第二盘。那红膏盈壳静无声的螃蟹,那脱水闲卧戏葱花的大鮸鱼,那姹紫嫣红春满园的西瓜与葡萄,还有熏香的羊排,油炸的汤圆,被爆炒的泥螺,混在咸菜丛林中的跳鱼儿,刺激着我的味蕾,挑逗着我的眼睛和舌头,早已把不能暴饮暴食的戒律抛到九霄云外。啜饮着蝉花枸杞酒,品尝着琳琅满目的美味,回味着苏轼“人间有味是清欢”的诗句,欣赏着伯慈带来的美女老婆与他们那安安静静又灵动无比的小小美男子,深深地懂得,良辰美景,美味佳肴,都是不可辜负的人间烟火。
附两篇写西塔山的博文。
相看不厌(年5月5日)
忽而立夏,气温仍停留在暮春。营养不良的天,苍白得不见一抹蓝,也毫无一丝血色。
先生因单位临时有事不能去登山,却因昨日已答应过一凡,非要我出行,还千里迢迢地送我去新城的集合点。我虽然不想单枪匹马地参与这个比翼双飞的团体,但为成全先生君子一诺千金的美名,只好恭敬不如从命。
这次去的是乐清,听闻那里的东塔西塔两山值得一攀,便慕名而去。
我们很快抵达繁华的乐清城,没走多少弯路就已来到西塔山下。小麟嫌弃眼前的山过矮,建议折回道士岩。众人一致认为既来之则登之,他也只好随缘。
最初的一段山路两边,是两排沿山而建的旧房子。我只知道古人卜居,都希望能依山傍水,从来没有看过这样矗立在山道两边地势逐级上升的民居。那些垂垂老去的房子,看上去不动声色,又分明像是历经沧桑的老者,内心烟波浩渺。斑驳的墙壁,缠绕的电线,陈旧的窗台,显露出光阴带给它们的伤痕。但它们能够以青山为幕,以绿树为屏,与春光同行,与枫林同醉,坐拥自然之城,感受季节最细微的律动,又是何其幸运。
台阶宽而不高,很安全,但两旁依然有护栏。敏说,乐清人就是有钱,每一座山的石阶都造得特别好。我低头细视,发现足登之处确实十分平整,还有细致的横条子作为修饰。两边的植被特别丰盛,连石头上的葛藤也细密无缝。估计盛夏到此,也不用担心被炽烈的阳光击倒。
不久就到了揽箫台,我虽不知其名由来,却特别喜欢这个诗意盎然情趣横生的名字,令人无端地想起东邪黄药师于落英缤纷的桃花岛上吹奏《碧海潮生曲》的情景。只是,立于此台,少了暗潮涌动洪涛汹涌,少了于无声处隐伏的凶险。有的,只是潮来前的万里无波,潮去后的水平如镜。
台上有各种锻炼用具,琼瑶与敏还有丽茶一一以身相试。小麟看见可做引体向上的工具,连做了三个,海峰便要与他一比高低,不做四个不罢休。一凡一边念叨着自己不善此道,一边还是努力地把整个身体向上提升。岁月已旧,童心依然。或许,也只有在远离城市的山野僻壤,我们才可以忘怀一切,聊发少年狂。
有一亭曰乐斯,于斯而乐,很应景。我们在这里品茶啜茗。亭柱上有四副对联,分别是“乐斯亭哉,揽箫台以凌二塔;思昔贤也,倚天柱而忆三高。”“环抱之间,上下天区大;襟期所向,东南海际宽。”“凭栏眺远,东海云帆伴鸥影;抚塔凝眸,乐邑旧貌呈新颜。”“虎据龙蟠,箫鹤遗韵;雾翔鹰举,梅覆高风。”这些文字,与我站在此间俯瞰仰视环顾的景象和心得颇为相似,虽然不详乐清的人文地理,但我户口册的籍贯一栏上写的正是“乐清”两字,自热而然的,我对它有着与生俱来的好感。第二副对联中的那个“区”字难倒了我们,探形究义都不知其真相,回来上网搜索,才知就是“区”。海峰想起江心屿王十朋的对联,让我吟诵了一遍,又感叹昔非今比。但能于自然之中品尝人文情趣,也是我们的一大乐趣。
有老师带学生来此采风,孩子们攀上岩,爬上树,学犬吠,做鸡鸣,欢快无比。这种乐而忘忧的场景,正是孔子所赞许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理想人生的写照。想起我的那些局促于一室之内,不能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的学生,真替他们感到遗憾。
歇息完毕,继续上前。原来以为难以攀爬过瘾的这座山,却越走越高,怎么也抵达不到制高点。原来,乐清群山连绵相交,一山更有一山高,一时一刻难以走到尽头。我们只好半途而废,打道回府。
登西塔山,却没有抵达西塔,小麟心有不甘,在众人的反对声中不管不顾地沿着自己既定的目标走去,大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势。我们只好紧紧相随。于是站在了这座建于东晋宁康初年的塔之前。多年的历史,在修葺一新的塔上找不到踪影,但青砖黛瓦屋檐翘角的形,直指苍穹高耸天宫的势,还是让我们赞叹不绝。
下山走的是另一条路,道旁的草木依然郁郁葱葱。一朵紫色的蒲公英独自绽放在鲜绿的草丛中,又孤寂又绚丽。木心先生说,生活的最佳状态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这朵蒲公英便如是,独来独往,又鲜花着锦,冷清也是热闹的冷清,热闹也是清冷的热闹。人生若真能达到这样的境地,也算是大彻大悟,修行圆满了。此种境界,我们身不能至,但能够与自然相看不厌,即便无法真正卸下凡尘的种种难,种种忧,种种苦,也可以暂时采菊东篱种豆南山,把酒临风举杯邀月,烹炉煮茗行走云间。
草木有本心(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