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不是老毒家的后代,而是老寒家的后代,因此,它不姓毒,而姓寒。为什么,因为肿瘤的物质组成是由于气血寒凝而形成,与其说它是个“痰瘤”还莫如说它是个“寒瘤”,是人体气象长期处于寒冷天气得不到改善而形成的。癌肿扪之坚硬如石,而在阳光下原来的一潭死水。例如甲状腺癌肿融化后用注射器抽出约ml淡黄色液体,肿瘤则立即收缩。因此,足以证明肿瘤是水气寒凝的物质所组成的。

下面就肿瘤的病因及病理,不揣浅陋,从古中医的角度简述如下:

一、病因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天地交万物生,人与天地相同。人体是个小天地,它也有太阳(命门之火),有大气层(元气),有雨露(血、津液),有禾苗(细胞)。血在脾的统帅下(如调度),津液在元气推动下(如电力),通过人体三关(尾闾关、辘辘关、玉枕关)在人体中往来循环升降不已;它灌溉着皮毛,充实着腠里,如同滋润着大地的禾苗一样,在“生气之源,呼接于天,吸接于地,日夜环行人身五十周”的风调雨顺情况下茁壮成长。这是人体健康水平在正常情况下的运动规律。如果人体这个小天地发生了天气下降,地气不上升的阴雨连绵的气候,则持续的时间越长,人体的温度势必持续下降。血、津液因寒则凝,它好比大气层中的水蒸汽,根据气候冷暖变化趋势长短而变化。时而凝结,时而融化,不停止地运动着的情景一样也在血、津液里自生自灭、不停止地变化运动着,癌细胞在血、津液里发生量的多少,是根据人们不同的健康水平,也就是根据人体气象变化、冷暖趋势长短所决定的。

然而,为什么有的人会得癌肿,有的人却不得癌肿?这又是一个特殊矛盾,并非人人都会普遍发生的事情。这主要还是根据每个人的健康水平如何(免疫功能)所决定的。比方说,人体气候处于阴雨连绵的时间持续的越长,元气也势必越来越衰弱,推动运行中的血、津液速度必然逐渐缓慢,在人们的健康水平处于血、津液寒凝,运行速度缓慢状态时,一旦发生了盛努、跌打、过劳、过悲、过喜、过惊、忧思、震动等特殊矛盾的时候,则气血运行就在人体的不同经络部位升降循环受阻,在受阻部位就凝聚起一个凝结核,从此,津液不断地依附于凝结核上,从而就逐渐形成为癌肿胚胎;由于寒气不断地袭击,津液不断地输送,胚胎也就不断地增殖,增殖的时间越长,癌肿的面积越大,所散发出来的寒气(放射症状)也就越盛。它冲击着静脉,压近着神经,从而也就产生了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由于人体元气不足,命门之火的衰退,在处于阴盛阳衰的持续状态下癌肿里进不去阳气,癌肿在人体中相对地来说,就变成了一个极寒缺氧的地带。受到这个地带的寒气影响,人体气象就处于持久的寒冷趋势,如果长久得不到改善(由冷变暖),人体细胞就如同大自然土地上的禾苗遭受霜冻之害一样,由萎缩而死亡。因此,癌症患者皆消瘦。

二、病理癌肿在人体中形成后是怎样危害患者的?

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我把它归纳成为:“风害”、“水害”、“霜害”和“塞害”。这“四害”不除则难以生存,这就是下面我要阐述的有关病理。

1、风害癌肿不论生在体内体外,都有一个不同程度的共同症状,患者总觉得有股凉气向上冲击,所到之处,血管就象气吹起来似的往粗鼓胀,而且鼓胀之处的温度显着变凉,立刻产生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在这股凉气按原路返还时,鼓胀处的温度则变热,疼痛也就停止。那么这股气又是怎么形成的,由何而来的呢?我们的祖先有如下的描写:“元气之来也,徐而和细细如绵。邪气之来也,紧而强,如巨川之水不可遏也。”(语出《东垣十书》)“五积之中奔豚(音囤)症最难治,奔豚从小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方止”。(后汉名张仲景语)又据元代名医朱震亨所著《丹溪心法》论述奔豚之症说:“人罹此患,如玉山自倒;养虎遗患,可不惧哉”。我们的祖先对人们如果患了奔豚之症,也是束手无策,声称难治和可怕的。古代之人还不知道什么是癌症,但与当代癌患症状相对照,则与先人所描绘的症状又多么相似。那么,什么叫“奔豚”症呢?据《本草三家注》中张隐阉解释说:“奔豚者乃水气上奔也。”又说:“奔豚者乃肾水之邪如豚奔突而犯心也。”这个论述与当代明期癌患者因冷气攻心,或上犯大脑,亡阳致死的症状与奔豚犯心致死的症状又极为相似。“邪者何也?风也。”我理解这股风并非和风细雨的风,可譬如旋风的风,它有逆行冲击之力,可上至大脑,能把肾水卷起。如豚奔突那样在人体中为患作乱的,尤其肿瘤生长在脏腑中者更为明显。

2、水害“水者乃人体中之津液也”。风害在人体中卷起津液,破坏了循环升降的正常规律,连锁反应出现,以致大便不通,小便癃闭,水气四溢,身面浮肿,腹胀如鼓。肝怕气,脾怕湿,两脏受压移位终于失去运化之功能。水害不除,癌患必死。

3、霜害风、水二害形成一股水气交加的寒流在人体中上下奔突,因而体温势必迅速下降,如同大地禾苗受到早霜之害一样,人体细胞势必由萎缩而变形,癌患皆消瘦,喜暖而畏寒,手足凉易感冒。死亡前口腔内细胞层层脱落,这时人体的气候已下降到由霜降到冬至滴水成冰的季节了。至此,患者体内津液完全凝结,人体细胞完全变为癌细胞,终于不得不在出现大汗亡阳(汗冷如冰)之后而死亡。

4、塞害塞而不通则痛,“痛者不通也”。癌患晚期皆不通,消化道不通,胃肠内产生大量湿热,腐蚀胃肠造成溃疡面或梗阻,呼吸道不通,胸腔积水,呼吸困难,咳嗽不止,频吐白痰,乳房肿胀:“三关”不通经络剧痛。癌肿广泛转移增生,泌尿系统不通,腹胀如鼓,身面浮肿……。这些症状出现都是由于“塞害”造成了的,如果解决不了,塞害中的任何一种都能把人折磨致死,因此,患者对塞害带来的癌苦最为惊恐。

针灸治疗肿瘤分析:

肿瘤是全身性疾病在局部的表现。其致病因素很复杂。中医可分为外因和内因两类。

1、外因:可由感受六淫之邪,或夹杂疫疠之气,侵入人体而致病;或由于长期饮食不节,使脾胃功能受损,酿湿生痰,日久痰湿化热,痰热阻滞,影响气血运行。

2、内因:情志失调,七情太过,致使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郁滞,络脉壅塞。

上述诸多因素,都可导致气滞、血瘀、湿聚、痰凝等,它们相互交结而成肿瘤。

针灸治疗肿瘤,要兼顾“扶正固本”和“行气活血”。

临床治疗:

1、取俯卧位,推背15分钟(建议用亚麻籽油,既可润滑皮肤,又能清洁毛孔的油脂!),重点在督脉、夹脊穴和膀胱经上推拿,温阳补气以助气血通行。然后针刺夹脊穴。

督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部,向后向上行于脊椎内部,上达颈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颠顶;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称为“阳脉之海”。中医有“疑难杂疾取之脊”之说。

华佗夹脊穴位于脊椎棘突旁开0.5寸,在督脉与膀胱经之间,每个穴位下都有脊神经和血管丛。华佗夹脊穴与督脉同在背脊处,督脉循行于脊柱内部,华佗夹脊穴位于椎骨棘突下,相近相邻,一脉贯通。足太阳膀胱经在背脊部第一侧线的各个俞穴,与华佗夹脊穴相距1寸,足太阳经筋夹脊上达头顶,多处与华佗夹脊穴重叠,有经脉相连。所以,华佗夹脊穴被古今医家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有“华佗夹脊治百病”之说。

2、取仰卧位,TOP烤灯烤神阙、气海、关元15分钟。

脐,中医称为“神阙”,与人体十二经脉相连,五脏六腑相通,是心肾交通的“门户”,脐处于人体正中位置,与任脉、督脉、带脉相连接,又与冲脉交会。

《灵枢·经脉》篇有“足阳明下挟脐”、“足太阳筋结于脐”、“手太阴之筋下系于脐”、“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少阴之筋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督脉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等记载。

用TDP烤灯烤神阙,并气海、关元等穴位,能激发人体经络之气,疏通经络,调理脏腑功能。

3、针刺穴位:

1)足三里、阴陵泉、肾关、三阴交、足三重穴、外三关穴。

2)方义:

足三里是胃之下合穴,为强壮保健要穴,具有调气补气之功。四总歌诀说:“肚腹三里留”,《灵枢第二十》记载:邪在脾胃,则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皆调于三里。

阴陵泉为脾土经合水穴,水土两治,脾肾合补,是祛湿要穴。

肾关有大补肾气肾阳之功,能治一切肾亏之病,与阴陵泉成倒马针,有加强祛湿功效。

三阴交能调理肝脾肾三脏功能。

足三重穴为董氏奇穴,活血化瘀功能极强,有三个穴位:一重穴位置与悬钟穴相符,二重穴与光明穴相符,三重穴与外丘穴相符。针刺贴腓骨前缘进针。三穴同取具有“破气行血”之功,对痞块、肿瘤有特效。

外三关穴为董氏奇穴,取穴方法:外踝尖与腓骨小头连线的中点取一穴,此穴分别与腓骨小头和外踝尖的中点各取一穴,共三穴,称为外三关穴,针刺贴腓骨后缘进针。

针刺时,足三重穴和外三关穴左右交替使用。

4、食疗方:猕猴桃2个,削皮,打成汁,加1勺亚麻籽油调匀饮服。

因为肿瘤是全身性疾病在局部的表现,需要医患配合治疗。针灸治疗肿瘤一般需要5个疗程以上。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中医针灸经络理疗班、中医正骨整脊推拿班、湖湘小儿推拿班、湖南特色艾灸技能培训班,更多学习情况及学习资料欢迎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